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水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
山河狸(学名:Aplodontia rufa)外文名Mountain Beaver,有7个亚种。山河狸像其他多数啮齿类动物一样居住在洞穴里,有良好的嗅觉和触觉,不太依赖视觉和听觉。吃植物,包括它们的外壳,可以吃如杜鹃和荨麻等对其他哺乳动物有毒的品种,蕨类植物,杂类草,在夏季主为落叶植物;秋冬两季没有其他植物可吃时会吃针叶树的落叶,...
菲律宾鼯猴学名 Cynocephalus volans,以植物叶、嫩芽、花和果实等为食。它平时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时,不是四肢抱住一根粗树干休息,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在树枝上睡觉,仿佛是一张吊床。如果是雌兽,怀里还经常躺着自己的幼仔。菲律宾鼯猴没有巢穴,也没有固定的隐藏场所,只是在树林的上层来回游荡。菲律宾鼯猴经常从一...
斑鼯猴(学名:Cynocephalus variegatus)外文名Malayan flying lemur,是鼯猴科、鼯猴属动物。斑鼯猴白天在树洞或树枝上倒挂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善于攀爬滑翔。主要食粮,花,芽,竹笋,嫩叶,水果,花蜜,树液。斑鼯猴经过约60天的怀孕期,会生下一个单一的后代。6个月大的时候到达断奶。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
普通树鼩(学名:Tupaia glis)是树鼩科树鼩属动物,无亚种。善攀援,多在树、藤或灌木上活动,也在地面活动。昼行性。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幼鸟、小鼠及部分野果。会通过气味和声音进行交流,当受到威胁时,会不断发出“尖叫声”,当交配和求偶时,会发出“咯咯声”和类似于吹口哨的声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树鼩是一夫...
马氏沟齿鼩(Solenodon marcanoi)是一种沟齿鼩。夜间活动,在洞穴生活。触觉灵敏,借助触觉觅食,在发现猎物后迅速咬住并注入毒液,用此方法可以捕捉较大的猎物,也食植物性食物。它们像鼩鼱科般有长的吻,用来吃昆虫。在人类到达海岛之前,沟齿鼩是岛上最大型的捕食性哺乳动物,只有一些猛禽和爬行动物可以成为它们的天敌...
海地沟齿鼩学名Solenodon paradoxus,是生活在加勒比海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哺乳动物(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海地沟齿鼩主要在夜间的地面上行动,部分时间它们也生活在地下。它们一般在岩石的裂缝、树洞、地洞或者自己挖的洞里睡觉。在交配期外它们不做巢。有时它们也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隧道系统作为休息和寻找食物的地方...
喜山鼠耳蝠常栖于阴湿通风的岩洞或隧道内,也有栖于树洞和屋檐的报道,常聚集成几十至几百只的群体。曾在水渠隧道缝隙中发现其冬眠。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广东、台湾。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大趾鼠耳蝠夏季成群栖息于东北地区潮湿的洞穴岩壁中,冬季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种群数量为200-2000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中国长白山地区为常见种。大趾鼠耳蝠常发出短而宽带的调频回声定位声波,其平均峰频为54.14kHz。此类超声波适合在水体上方捕食双翅目、毛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可能偶尔也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在...
长指鼠耳蝠曾被归入<Myotis capaccinii>,作为其中的一个亚种;但是 Ellerman等(1951)将其独立为种,Hanák等(1969)、Corbet(1978)和 Bates(1997)等学者也相继承认此观点。<M. capaccinii>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一带、欧洲群岛、非洲西北部,及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Simmons,2005),与长指鼠耳蝠分...
东亚水鼠耳蝠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
华南水鼠耳蝠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蝙蝠,分布范围广泛。多采集自洞穴,包括自然山洞和有水的人工洞穴。王应祥(2003)将本种列入 <Myotis daubentonii>的亚种,Topal(1997)认为是独立种。...
中印鼠耳蝠为 Son et al.(2013)从山地鼠耳蝠(<Myotis montivagus>)独立出来的一个种。此前,山地鼠耳蝠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 Son et al.(2013)在越南和老挝采集到一些标本,通过分子和形态鉴定为中印鼠耳蝠; Wang et al.(2016)在中国的广东和江西捕...
从文献资料看,郝氏鼠耳蝠比华南水鼠耳蝠(<Myotis laniger>)稍大,但是野外鉴定时不易分开。其体型与华南水鼠耳蝠有较大的重叠。系统发育关系表明,与大掌鼠耳蝠(<M. macrotarsus>)和小巨足蝠(<M. hasseltii>)亲缘关系近。可栖息于山洞、下水道、隧道、建筑物内和桥下等,偶然也在树叶中。结小群,...
小巨足蝠隶属于 <Leuconoe>亚属,与郝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特别相似,但小巨足蝠翼膜止于踝部,而郝氏鼠耳蝠翼膜止于跖骨基部;前者颅骨较后者宽,牙齿亦更强,上犬齿更长,第1前臼齿更大,上臼齿齿冠更宽,但两者的上臼齿均具鼠耳蝠属之典型特征。在泰国,雌雄混居,集小群。在红树林生境中该蝙蝠...
毛腿鼠耳蝠的分类可能有一些混乱。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分类观点,有学者提出该种与鬚鼠耳蝠(<Myotis mysticinus>)、大趾鼠耳蝠(<M. macrodactylus>)、长指鼠耳蝠(<M. capaccinii>或 <M. longipes>)有亲缘关系,但它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为有效种。在野外与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
中华鼠耳蝠是体型较大的蝙蝠科种类之一。栖息于大岩洞中,单只或数只悬挂在岩洞顶壁。有时与大足鼠蝠组成数十或数百只的混合群。食飞虫、夜间出洞捕食,黎明前归洞。中华鼠耳蝠冬眠期短且较浅睡。10月交配,翌春胚胎发育,6月产仔,哺乳期约20天。捕食害虫而有利。粪便可入药,亦可作肥料。...
栗鼠耳蝠属于高颅鼠耳蝠组 <Myotis siligorensis>group的一种,于2011年在中国云南首次被发现并命名。常栖息在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山洞中,栖息地周围遍布森林和灌木。经常与其他蝙蝠种类共栖,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
西南鼠耳蝠因峨眉山为其模式产地,又称峨眉鼠耳蝠或者四川鼠耳蝠,为蝙蝠科鼠耳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西、贵州、安徽、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岩洞,多与菊头蝠同居一洞。洞道深阴潮湿。捕食昆虫有益。广东标本比峨眉地模标本毛色稍浅。体毛绒细且较长,背部棕褐色,毛基色泽深暗,呈黑褐色;腹毛毛色明显浅...
皱唇蝠白天结小群潜伏在岩洞、悬崖石缝中,也隐藏于民房等建筑物缝隙内。晨昏外出觅食。有冬眠习性。食虫,对人类有益。有学者曾在贵州黔南荔波小七孔一悬崖石缝发现上万只的群体栖息(杨天友 等,2014),夜晚飞出时呈条带状,甚为壮观。夏季曾在悬崖下的地面拾到自然死亡个体。皱唇犬吻蝠为群居性动物,于泰国可以见到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