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鱼类>>淡水鱼

雷氏七鰓鰻

2022-11-16 10:08:13 416

雷氏七鰓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全长为体高的15.1~21.8倍,为头长的4.2~5.2倍,为背鳍前长的2.0~2.1倍。
体呈鳗形,尾部稍侧扁。尾部较短,肛门位于体后部。头长,圆筒形。眼透明,不为厚皮膜所覆盖。鼻孔1个,位于眼前背方中央。口漏斗腹位,呈圆形吸盘状,吸盘内侧具许多角质齿,无外侧齿。无上下颌。鳃囊每侧7个,每囊具1短外鳃管。鳃孔每侧7个,位于眼后。头部侧线管孔分化不明显。体无鳞。背鳍2个,在体后半部,呈两个山峰状,基底相连。臀鳍退化为皮褶。臀鳍皮褶、尾鳍和第二背鳍相连。尾鳍矛状。肛门后方具1稍圆突的尿殖乳突,其两侧皮肤隆起。无胸鳍和腹鳍。体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
与日本七鳃鳗的主要区别为:本种为小型个体,全长约10~17cm;陆封型;尾鳍色淡。

雷氏七鰓鰻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在中国仅分布于东北地区的乌苏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及兴凯湖、辽宁太子河等水系。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九州和俄罗斯。多年来被捕捞的鱼体上已少见本种寄生。

雷氏七鰓鰻的详细介绍

雷氏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reissneriDybowski,外文名ReissnerLamprey,为个体较小的淡水生活种类。

ada2916aecb585e9b008b9b6b5e45a2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雷氏七鳃鳗是个体较小的陆封性种类,半寄生性,喜栖于有缓流、沙质底质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隐藏在水底,晚上出来觅食。发育过程经变态,幼体长达160mm时进入变态期,变态后消化器官萎缩,肠部分被组织填充,无寄生营养期,直接进入繁殖期。产卵期为5月末至7月。产卵后部分亲体死亡,部分亲体可以继续生存。成体小于幼体,幼体长可达18.8cm,最长达23cm,成体通常12~18cm,有时可达22cm。幼体主要以沙石上的植物碎屑和附着藻类为食,成体以浮游生物为食,也营寄生生活。营寄生生活时常用吸盘吸在其它鱼类身上,用牙齿及舌上的齿锉破鱼体,以舌的活塞运动而吸食其血肉。

雷氏七鳃鳗为古老的无颌脊椎动物,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分布区内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河流阻塞、水质污染等因素,造成其资源量下降,种群趋于衰败。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为易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