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鮈鲫拉丁学名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外文名Raregudgeon,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种。
稀有鮈鲫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
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将稀有鮈鲫作为新的实验动物为目的,先后对其分布区与生活习性、形态与分类地位、繁殖、胚胎发育、胚后发育、生长、摄食、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核型与同工酶、饲养方法、繁殖技术、麻醉方法、近交系培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在,我们已对其饲养管理进行了规范化,并获得了全兄妹近交21代的鱼,离培育标准实验动物的目标已非常接近。
迄今为止,有关稀有鮈鲫的文献有55篇,除关于分类和生物学研究的论文21篇以外,其余34篇都是稀有鮈鲫作为实验鱼应用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十几个大学和科研单位使用稀有鮈鲫开展科学研究,这些工作涉及鱼病学、遗传学、环境科学、胚胎学、生理生态学等领域。在鱼病学领域,王铁辉等证实稀有鮈鲫对草鱼出血病病毒异常敏感,可以将稀有鮈鲫作为草鱼抗出血病病毒育种研究的模型。由于采用稀有鮈鲫作为研究材料,克服了采用草鱼时个体大、世代周期长、繁殖期短、饲养与取材难等困难,从而大为加速了草鱼抗出血病病毒育种研究的进程。
稀有鮈鲫定名时就数量稀少,其在小水域环境中营集群生活,目标大,易被捕捞,再加环境条件不稳定,是稀有鮈鲫的主要致危原因。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列入中国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