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鲈(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是杜父鱼科、松江鲈属鱼类,无亚种。
因在中国长江口附近松江产量较多,身较黑,故名松江鲈。初见于范晔《后汉书·左慈传》,载曹操宴客称:“今日高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鳃膜具橙红色带状斑而似鳃孔,又名四鳃鲈、花媳妇及花鼓鱼。
松江鲈为近海暖温性底层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沿岸浅水水域和与海相通的河川、湖泊中。具降河洄游习性,在淡水中生长、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4~11月,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鱼和成鱼。经常栖息在有微流水、水质清澈、饵料生物丰富、水较深和有隐蔽物的场所。成鱼降河时间与当地气温和水温密切相关,在长江三角洲,多始于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结束。幼鱼溯河从4月下旬开始,至6月上中旬结束,5月为溯河盛期。松江鲈营底栖生活,昼伏夜出,为肉食性较凶猛鱼类,摄食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虾类和鱼类等。体长40毫米以下个体,以枝角类为主要食饵;体长40~70毫米个体,除枝角类外还兼食小虾;体长70毫米以上个体,则以虾类为主,兼食虾虎鱼、棒花鱼和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生殖期不摄食。
松江鲈在自然环境中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成鱼在0℃的水温中也能生存。繁殖适温为4~14℃。松江鲈既能在盐度30~32‰的海水中生活和繁殖,又能在低盐度水和淡水中生长发育和育肥。在后期生长中需要低盐度而又含有微量碘的水域条件。
中国黄海南部蛎牙礁是松江鲈的一个产卵场。凡盐度适宜、有一定附着物存在的沿海潮间带浅水区,均有可能存在其产卵场。怀卵量通常为5100~12800粒。亲鱼有守巢护卵习性。产完卵后,雌鱼先离去,雄鱼留守巢内护卵。护卵期间,若遇敌害,守护雄鱼与之搏斗。繁殖期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卵黏性,卵径为1.48~1.58毫米,具油球。卵在盐度5~16的海水和人工配制的海水中,均能受精、发育。受精卵呈团块状,黏附在蚌类的空壳或砾石上孵化。孵化期较长,在水温14℃时,需26天。
降河生殖洄游的鱼类必须在一定的盐度条件下才能促使性腺达到性成熟,松江鲈等生活在淡水中时,其垂体前叶吻部的催乳素分泌区比较发达,而前叶主部的促性腺分泌区比较小。催乳素与渗透压调节有关,催乳素分泌的增加,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导致这些鱼在淡水中的不育现象。当它们进入海水后垂体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区明显扩大,而催乳素分泌区缩小了。降海鱼类在性腺大生长和繁殖时需要大量甲状腺激素,而淡水中由于含碘量不如海水中多,不能满足甲状腺机能旺盛时合成甲状腺素的需要。因此对降海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时,必须使其逐步过渡到海水中生活,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松江鲈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已禁止捕捞。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利设施大量兴建,截断了其洄游通道,进入内陆水域肥育的苗种数量大为减少,严重影响资源的再生和补充,同时工业排污日益增多,农药、化肥下泄,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阻隔了其洄游通道,在此双重影响下,自然资源日趋衰竭。为拯救这一珍稀鱼类,有关研究部门对其进行了深入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人工繁殖和人工放养的初步成果。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