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铜鱼拉丁学名Coreius septentrionalis (Nichols),外文名Northernbronze-gudgeon,为鲤形目鲤科铜鱼属的淡水鱼类,俗名鸽子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北方铜鱼常成群活动。冬季潜伏于深水处的岩石下或深沱中,开春溯游产卵。生殖期为5-7月,成小群或不分群产卵,卵沉性,但可随水漂流发育。9-10月份退至下游。幼鱼食其它鱼...
山白鱼拉丁学名Anabarilius transmontana,为鲤科白鱼属的一种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山白鱼小型鱼类,喜居缓流水环境,在湖泊或江河中都能生长、繁殖。曾为云南大屯湖中的重要渔业对象,由于该湖几经干涸,致使该种鱼类几乎绝迹。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
多鳞白鱼拉丁学名Anabarilius polylepis,是中国云南独有的一种鱼种。多鳞白鱼主要食物为水草,其次是小鱼和小虾。1冬龄可达性成熟,每年春初,亲鱼成群游向近岸砾石滩产卵。在昆明桃花盛开时期,多鳞白鱼繁殖特别快,因此得名桃花白鱼。又因它比分布于同一水域的另一种白鱼长得快,故又称大白鱼。曾是产地主要渔业对象之一...
鯮在拉丁学名Luciobramamacrocephalus,外文名longspiky-head carp,一种大型掠食鱼类,我国特有种。鯮为大型经济鱼类,性凶猛,喜独剧居。30厘米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具有江湖半洄游习性。雄性4冬龄、雌性5冬龄达性成熟。生殖期为4~7月,成熟亲鱼上溯至江河水流较急的场所进行繁殖,产浮...
稀有鮈鲫拉丁学名Gobiocypris rarusYeetFu,外文名Raregudgeon,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种。稀有鮈鲫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授精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一般每尾雌鱼一次可产卵300粒左右...
唐鱼拉丁学名Tanichthys albonubes,外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无亚种。唐鱼习性较胆大,性活泼、温和。虽分布于亚热带,尚能耐寒,当水温低至5℃时,仍能正常生活。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以食浮游动物和腐殖质为主。唐鱼在水温约23.3℃时产卵繁殖,卵无基性,为沉性卵,产卵后约2天仔鱼即孵出。孵出约35日龄卵黄耗尽...
胭脂鱼拉丁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无亚种。胭脂鱼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统治的中生代。胭脂鱼最早的祖先叫做原始骨鳔鱼,据研究,这种鱼在侏罗纪的晚期出现在南美洲。原始骨鳔鱼有两大类:一种是原始脂鲤类;另一种是蛤类,这两大类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的中期开始分离,所以在两大...
双孔鱼拉丁学名Gyrinocheilus aymonieri,是中国云南特有种。双孔鱼的口部形成吸盘状,借以吸附在石块等表面,铲食石块表面的藻类。作为观赏鱼饲养在水族箱中,能铲食玻璃表面及箱底的苔藓、藻类等,使水体清澄、玻璃明亮,故称其为“清道夫”或“食藻鱼”。喜欢栖伏于山区河溪底质多石的河流中,多栖息于急流处,能在静水中...
花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marmorata,外文名Marbled eel、Giant Mottled Eel,无亚种。1824年,法国动物学家夸伊(Jean René Constant Quoy,1790-1869)与法国博物学家盖马德(Joseph Paul Gaimard,1796-1858),在乌拉妮号航行报告(Voyage autour de monde, entrepris par ordre du Roi, exécut sur les corvettes de...
史氏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schrencki,外文名Amur Sturgeon,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史氏鲟系动物食性鱼类,其消化系统中,既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又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因此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成鱼以水生昆虫及水生昆虫幼体、软体动物、底栖甲壳类、八目鳗幼体等为食...
小体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ruthenus,外文名Sterlet,无亚种。小体鲟是一种淡水定栖性鱼类,通常不作远距离的洄游。小体鲟洄游性种类在春季汛期时开始上溯产卵,汛期水量愈大,参加洄游的个体越多,溯河愈远。小体鲟经过持续4-5周的洄游达到产卵场产卵。一些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也伴着亲鲟一起洄游。产后的亲鱼缓慢降河至河湾...
裸腹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nudiventris,外文名Barbel Sturgeon、Ship Sturgeon,无亚种。裸腹鲟为溯河性、肉食性鱼类。裸腹鲟分为游性种群和定栖性种群,定栖性种群常年生活在淡水中。库拉河裸腹鲟每年有2次洄游:在4-5月,当水温升至6.2-13℃时,春季洄游种群开始溯河;在10-11月,当水温在12-17.9℃ 时,秋季游型开始溯河...
西伯利亚鲟拉丁学名Acipenser baerii,外文名Siberian sturgeon,无亚种。西伯利亚鲟的外形和生物学特性与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相似,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鄂毕河的支流)和叶尼塞河,西伯利亚鲟可以与小体鲟自然杂交。西伯利亚鲟由于生活在淡水中,适应性强,耐低温,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变异大,食性广,生长潜能大...
达氏鳇拉丁学名Huso dauricus,外文名kaluga sturgeon,无亚种。达氏鳇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黑龙江...
雷氏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reissneriDybowski,外文名ReissnerLamprey,为个体较小的淡水生活种类。雷氏七鳃鳗是个体较小的陆封性种类,半寄生性,喜栖于有缓流、沙质底质的淡水溪流中,白天隐藏在水底,晚上出来觅食。发育过程经变态,幼体长达160mm时进入变态期,变态后消化器官萎缩,肠部分被组织填充,无寄生营养期,直...
东北七鳃鳗拉丁学名Lampetra moriiBerg,终生栖息淡水。东北七鳃鳗终生栖息于淡水,生活于有微流、沙质底的山区河流;白天钻入沙内或石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冬季钻入淤泥中越冬。幼鱼经3-4年变态为成鱼,白天亦藏在沙砾中,夜晚出来觅食。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
鲶鱼俗称塘鲺,也叫鲇鱼,属于鲇科、鲇属,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适应性强,栖息底层,游动迟缓,耐低氧,1毫克/升以下也能生存。白天在草丛间或石缝洞穴中,很少活动,黄昏或夜间出来觅食。在天然条件下鱼苗阶段可摄食轮虫、水蚤、水蚯蚓及其他鱼苗。鱼种阶段及成鱼阶段则以底层的杂鱼、虾及水生昆虫等为食,所捕食的多...
鳊鱼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一般在中、下层游动和摄食。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区,图们江、鸭绿江及黄河龙门以上皆无。幼鱼多栖居在水较浅的湖汊或水流缓慢的河湾内。幼鱼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少量的水生植物碎片;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生长的速度缓慢,最大...
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刀鲚,毛鲚,是一种洄游鱼类。刀鱼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 体形不大,但数量甚多,产量很高,是沿海常见的经济鱼类。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作为“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鱼,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栖息于稻田、湖泊、池塘、河流与沟渠等泥质地的水域,甚至沼泽、被水淹的田野或湿地等皆可见其踪迹。喜钻洞穴居。黄鳝洞长约为体长的3倍左右,洞内弯曲交叉。每个沿穴一般有两个以上洞穴。洞穴出口常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