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分类树>>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属

沙狐

无危
别名:猞猁狐,草原狐,科尔萨克狐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沙狐
  • 别名:猞猁狐,草原狐,科尔萨克狐
  • 纲目:狐属
  • 科属:

体征数据

  • 体长:
  • 体重:
  • 寿命:

显著特点

详细介绍

Vulpes corsac(猞猁狐,也叫草原狐或科尔萨克狐)是一种生活在中亚草原和半沙漠地区的小型犬科动物,属于狐狸属(Vulpes)。它以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和复杂地形的能力而闻名,是中亚地区典型的狐类代表之一。


一、基本信息

中文名猞猁狐 / 草原狐 / 科尔萨克狐
学名Vulpes corsac
分类地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狐狸
体长45–65 cm
尾长19–35 cm
体重1.6–3.2 kg
寿命野外约 6–8 年,圈养更长
分布地区中亚草原、中国北方、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南部等地

二、外形特征

  • 体型中等偏小,比赤狐略小,腿较长,耳朵相对较大,有利于散热和感知猎物。

  • 毛色随季节变化

    • 夏季:毛发较短,呈灰黄色或淡黄褐色,带有些微黑纹。

    • 冬季:毛发变长且浓密,呈淡灰或银灰色,有很好的保温性能。

  • 尾巴蓬松浓密,末端常带有黑色,具有保温和视觉交流作用。


三、栖息环境

猞猁狐偏好生活在:

  • 干旱草原、半沙漠、荒漠草原等开阔地带;

  • 避免密林、高山地带;

  • 常利用草地中现有的土拨鼠洞穴,有时也自行挖掘洞穴栖息。


四、生活习性

1. 食性

  • 杂食性,但以肉食为主,典型的捕食者

  • 喜欢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鸟类、昆虫、蜥蜴;

  • 有时也会食用果实、浆果、植物根茎,甚至动物尸体。

2. 行为特征

  • 夜行性:多在傍晚和夜间活动;

  • 善于奔跑和跳跃,速度快,机警灵敏;

  • 通常独居或成对活动,非群居性动物

  • 冬季会有一定范围的迁徙行为,以寻找食物。

3. 繁殖

  • 发情期一般在1–3月

  • 妊娠期大约50–60天;

  • 每胎产仔2–6只,幼狐由雌性哺育;

  • 幼狐出生时眼睛未睁,约两周睁眼,1个月后可跟母亲外出觅食。


五、生态与保护

  • 生态角色:控制啮齿动物数量,维护草原生态平衡;

  • 天敌:狼、猛禽、人类等;

  • 保护等级

    • 国际:IUCN 红色名录 – 无危(Least Concern)

    • 中国:列入“三有”保护动物(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六、与人类关系

  • 曾因毛皮被大量捕猎;

  • 在农业区偶有与人类冲突,如偷吃家禽;

  • 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也被称为“草原狐”或“沙狐”。


分布范围

习性形态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