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上新世(距今约370万年前)的世界上最原始的披毛犀,为解决这类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这批珍贵的化石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阿里地区高海拔的札达盆地采集,经邓涛研究员等人研究并命名为一个披毛犀的新种——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 Deng et al.,2011),它的发现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
披毛犀
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
动物标签: 披毛犀 化石
猜你喜欢
西藏披毛犀具有披毛犀的典型特征:如修长的头骨、骨化的鼻中隔、宽阔而扁的鼻角角座、下倾的鼻骨、抬升而后延的枕嵴、高大的齿冠、发达的齿窝等。西藏披毛犀复原图另一方面,西藏披毛犀不同于其他进步的披毛犀,它主要表现在它的鼻中隔骨化程度较弱,只占鼻切迹长度的三分之一;下颌联合部前移;颊齿表面的白垩...
青藏高原幅员辽阔,地势高峻,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形成由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约5千万年前)所导致,然而对于高原如何隆起成今天的高度和规模,隆升过程中西藏地区环境曾如何演变,科学家们的认识分歧很大。关于隆起的时间,有观点认为高原在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早期就已经形成,并在渐新世(约3千万年前)或中...
实体化石是由古生物遗体本身的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部分)保存下来而形成的化石。琥珀里的蚊子在能够避开空气氧化作用和细菌腐蚀作用的特别适宜的情况下,有些生物的遗体能够比较完好地保存而没有显著的变化。例如,西伯利亚发现的一些保存在冻土里的曾经生存在2万5千年前的第四纪的猛犸象,不仅骨骼保存完整,而且皮...
科学家近日发现3400万年前居住在史前南极洲的、一只身高达6.6英尺(约2米)的企鹅的化石,而它的原型身高比现在大多数人类男性还要高。阿根廷拉普拉塔市自然科学博物馆(Natural Sciences Museum)工作的古生物学家称,该化石遗迹发现于冰冷的南方大陆。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企鹅身高为3.11英尺,并取名为“帝企鹅...
两栖类的起源很可能发生在泥盆纪后期。当时,肉鳍鱼类中的某个物种登上了陆地,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适应和进化方向。这是早期脊椎动物的一次冒险,是向它们完全陌生、只能部分适应的新环境跨出的大胆的一步。但是,这种进步的呼吸空气的鱼类一旦迈出了这一步,很快就转变成为原始的两栖动物。从此,脊椎动物的进化...
在泥盆纪中期,一些更为进步的硬骨鱼类出现了。它们骨骼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质。头骨的外层由数量很多的骨片衔接拼成一套复杂的图式,覆盖着头的顶部和侧面,并向后覆盖在鳃上。鳃弓由一系列以关节相连的骨链组成;整个鳃部又被一整块的骨片——鳃盖骨所覆盖。因此,它们在鳃盖骨的后部活动的边缘形成鳃的单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与中美数家研究机构,于11月13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期刊联合发表了关于晚侏罗纪早期燕辽生物群树贼兽一个新种——阿霍氏树贼兽的研究成果。新种标本产于河北省青龙县干沟镇髫髻山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距今约164-159百万年前),属于燕辽生物群。新材料不...
1996年末至1997年春,国际上众多的新闻媒体争先恐后地报道着中国辽宁省北票地区发现的两种原始“鸟类”化石--孔子鸟和中华龙鸟。孔子鸟的形态与德国的始祖鸟有许多相近的特征,例如,头骨没有完全愈合,肱骨比桡骨长,手上长有3个带爪的指,等等。孔子鸟的个体与鸡的大小相近,上下颌没有牙齿,有一个发育的角质喙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