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鱼类>>海水鱼

姥鲨

2022-11-16 10:18:09 399

姥鲨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长一般为7-8米,大者可达15米。体纺锤形,中部最粗大,前后部渐狭小。尾柄每侧各具侧突,自臀鳍基底上方开始,达于尾鳍基底后方;尾鳍基底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头大,略侧扁。吻很短,圆锥形。眼小,圆形,无瞬膜,位于口的前部上方。鼻孔小,横平,近吻侧,距口比距吻端为近;前鼻瓣圆形突出。口很宽大,广弧形;下唇褶短小,上唇褶不发达。齿很小而多,盾形,边缘光滑,齿头向后,无侧齿头,4-7行在使用,每侧每行100余个。喷水孔微小,圆形,位于口隅稍后上方,距眼比距第一鳃孔稍近。鳃孔5个,很宽,从背上侧伸达腹面喉部,最前1对在背、腹面狭窄地隔开,最后1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耙细长密列,状似“鲸须”,基部侧扁,上部鬃状,在第一与第二鳃弓上各1行,在第二、第三、第四鳃弓上各2行。盾鳞小,基板大而有褶纹,具一棘突一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而等边三角形,位于胸鳍和腹鳍中间上方,较近腹鳍,起点距胸鳍里角有一相当距离,前缘微凸,后缘稍凹,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颇小,鳍位较后,后缘凹入,上角圆,下角尖突。尾鳍叉形,尾椎轴上翘,上尾叉较长大,近端处有一缺刻,下尾叉较短小。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而稍小,起点对着第二背鳍基底后端,距尾鳍基底比距腹鳍为近。腹鳍中大,位于背鳍间隔下方,鳍脚圆筒形,后端圆钝。胸鳍呈镰状,前缘比基底加里缘约长2倍,外角尖,里角圆,后缘凹入。
体灰褐色,腹面白色。各鳍均浅灰褐色。

姥鲨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东太平洋之北美洲及南美洲沿岸海域,大西洋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海域,冰岛、挪威海域均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台湾东北部海域。
姥鲨栖息于外海之大陆棚及岛棚水域,但时常会出现于岸边、潮间带外围、或内湾。最常见于温和的滨海水域。

姥鲨的详细介绍

姥鲨拉丁学名Cetorhinus maximus,外文名Basking Shark,无亚种。

7dd98d1001e93901b136656974ec54e736d196b5.jpg

姥鲨最早是由古纳勒斯(Gunnerus)于1765年从挪威的一个标本中进行描述,最初被命名为Squalus maximus;同年,更改为公认学名Cetorhinus maximus(Gunnerus,1765)。属名Cetorhinus源自希腊语,“ketos” (意思是海洋生物,鲸鱼)和“rhinos” (鼻子),而种名maximus为拉丁语,意思是“巨大”。

姥鲨通常1-3尾或多达百尾成群在水表面缓慢的巡游,背鳍会露出水面,或翻身晒腹。滤食性,以浮游无脊椎动物、小鱼或鱼卵为食。具有季节性洄游习性。每年3-4月,它由外海成群洄游到沿岸,平常也会在海面静卧,或张口缓游,或翻身晒腹。如遇雾天,则常在海面“瞌睡”。生活在北太平洋东部的这一姥鲨种群被看作是沿着加拿大到加利福尼亚中部海域进行季节性迁徙的单一种群。

姥鲨的生性非常温和,故被称作“姥”鲨,它主要以浮游的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其捕食方式非常奇特,先张开大嘴连饵带水“吞”进,然后用细长角质鳃耙“筛”选过滤。试想如此庞然大物,要填饱肚子,每天要过滤很多海水,为了适应这种生活,姥鲨也对自己的某些器官进行了“改装”,如它的鳃耙变得又细又长,并且密密麻麻,使一些小鱼小虾无法溜掉,以提高捕获量。其次,为了加快排水,它头部两侧的鳃裂向背腹延伸,这样一来,水就进得来、排得出,饵料又留得下。

姥鲨可能为卵胎生。胚胎以未受精卵或子宫内的其他胚胎为食。据估计,雌性性在12-16岁之间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为12-36个月,产仔之间的休息时间可能为两年。最大寿命为50年。

1968年黎巴嫩发行了首枚姥鲨邮票;2005年格恩泽岛发了一枚姥鲨小型张。

8718367adab44aed2de376b3bc1c8701a18bfb3c.png

在姥鲨冬季失踪之前,科学家为新英格兰海域的25头姥鲨安装了卫星跟踪器,结果发现它们通常在海面下200-600米深度游弋,其中一些游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其他的则继续往南游,甚至游了好几千千米,出现在加勒比海。其中一头姥鲨更让人惊讶,它竟然穿越赤道,到了巴西亚马孙河的河口。

有趣的是,许多关于海蛇和怪兽的故事都起源于在水面附近看到的姥鲨(一排排游弋的姥鲨露出的鼻子和尾巴)。此外,商业渔具已将姥鲨尸体的腐烂残骸带到海面,有时候被海水冲到海岸上。由于姥鲨的头骨与它的身长相比相对较小,许多人似乎难以相信这些尸体是姥鲨的,而不是某种未知的野兽。

姥鲨的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因此是属于亟待保育的鱼种。直到20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商业捕鱼业才不再将鲨鱼作为猎捕的对象,之前,人们为了获取鱼肉和鱼油,大肆对姥鲨进行捕杀。加拿大的渔民是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了将姥鲨作为猎捕对象的历史,能够停止对这一物种进行捕杀,完全归功于一个为减少鲨鱼和三文鱼渔网之间相互影响的副作用而实施的项目。自1950-1993年代以来,姥鲨的全球数量下降了80%。虽然对该物种来说都不再有商业猎捕的压力,但是科学家们仍对姥鲨种群的生存异常担忧,它们的数量一直没有发生反弹增长。多年以前,人们曾经看到过数百甚至数千只姥鲨聚集在一起,但是自从1993年起,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超过三头的种群,后来已经很难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海域看到这一物种。渔民往往是在猎捕别的鱼类时错捕了姥鲨,它们或是被一些捕鱼设施缠住,或是在来到海水表面进行捕食的时候被船只上的机械设备所击伤。不过,由于姥鲨的鱼翅仍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仍是被允许猎捕的,那些切割姥鲨身体并取下鱼翅的血腥场面仍然屡见不鲜。

由于姥鲨的数目严重下降,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都正在采取保护行动,并限制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在美国联邦的太平洋海域管理法令中,明确规定在误捕鲨鱼之后,必须立即将其放回大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严令禁止在渔获物中出现姥鲨。在加拿大,濒危物种保护行动规定持有、惊扰,或者破坏姥鲨的栖息地等行为均属于违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02年——附录Ⅱ。

列入《巴塞罗那公约》1995年——濒危(EN)。 

列入《保护欧洲野生生物和栖息地伯尔尼公约》——附录Ⅱ。 

列入《迁徙物种公约》(CMS)2005年——附录Ⅰ和附录Ⅱ。 

2000年11月,美国渔业协会(AFS)将西大西洋姥鲨的种群列为依赖保护(在持续的保护计划下有所减少,但已稳定下来或正在恢复)和东太平洋的易危种群。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