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人鲨拉丁学名Carcharodon carcharias,外文名Great White Shark,无亚种。
噬人鲨与其家族其他属之间的关系是有争议的。已经提出了两种系统排列。一种认为它与鲭鲨(鲭鲨属)关系更为密切,而另一种则认为它仍然与洋鼠鲨(鼠鲨属)关系更为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第一个假设更好。以牙齿化石为基础的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鼠鲨科(鲭鲨属和鼠鲨属)的其他属起源于古新世或始新世早期。化石记录表明,在白垩纪和古新世晚期,鼠鲨(鼠鲨科种群)数量丰富,种类繁多。噬人鲨的进化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理论,一种认为它是从巨牙鲨进化而来,另一种认为它是从中新世的灰鲭鲨进化而来。
尽管有关噬人鲨运动的信息有限,但美国、南非和澳大利亚的标记和释放计划显示,噬人鲨能够在局部、区域和洲际范围内进行运动。通常较大的个体在整个大洋盆地中进行长途游弋。对两条在开阔水域游弋的噬人鲨的观察表明,它们在不进食的情况,也会缓慢而稳定地上升和快速下降的游弋。噬人鲨也能进行短时间的高速追逐,甚至可以从水面快速冲刺出去。一些地区的移动和丰度模式似乎与地表温度的季节变化有关。某些地区的游动和丰度模式似乎与地表温度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但是,这可能对噬人鲨的分布影响很小。
噬人鲨是一种大型捕食者,白天活动。掠食各种鱼类、鲨鱼、魟、头足类、蟹类、海鸟、海龟、海豹、海豚、鲸鱼、动物腐尸等,有袭击船只及攻击人类的纪录。最重要的猎物是海洋哺乳动物,包括海狮、象海豹和鱼类,包括其他鲨鱼和乌贼鱼。海洋爬行动物(主要是海龟)偶尔被吞食。不吃海鸟和海獭,因为这些动物通常被发现因遭遇噬人鲨而受伤,但不知道是被吞食的。
噬人鲨的掠夺行为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发现、识别、接近、征服和消耗。然而,这些阶段,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阶段,在噬人鲨身上却知之甚少。利用实验目标、诱饵和其他向鲨鱼“提供”猎物的物体,研究了噬人鲨的猎物探测和识别模式。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当噬人鲨在方形目标和梭形、密封形目标之间做出选择时,它们会选择在自然环境中更常见的形状。事实上,在自然界中所做的选择通常是是否对一个潜在的猎物做出反应,而不是在其中两个中做出选择。当只呈现一个对象时,总是会对其进行调查。一些科学家认为,从下面观察潜水员和冲浪者的轮廓,与鳍足动物的轮廓相似,这种代表鲨鱼的错误识别,也是大多数噬人鲨攻击人类的原因。然而,噬人鲨攻击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无生命物体,这些物体都不像海洋哺乳动物,这一事实与通常所说的“错误身份”假说相矛盾。研究人员认为,噬人鲨经常攻击不熟悉的物体,以确定它们是否可食用。在这种情况下,抓住一个不熟悉的物体似乎是噬人鲨确定适口性的唯一可靠方法。
基于水下观测,科学家描述了接近模式。大多数鲨鱼使用一种“水下方法”,它们会在水面以下游动,直到距离目标猎物约1米,然后通过向上偏转头部并从水中浮出水面来攻击。噬人鲨还呈现出一种“表面电荷”,由身体部分高于表面的快速冲撞构成。在极少数情况下,白噬人鲨会采取一种“倒立”的方式,即腹侧朝上游动。尽管大多数方法都是水平方向的,但垂直方法也很常见。噬人鲨在觅食活动中容易进行垂直游动,有时会垂直于水面直接快速地追逐漂浮物。使用垂直方法捕获靠近水面的猎物有很多好处。首先,捕食者从下面攻击更难被猎物看到,同时,噬人鲨可以更好地看到它的猎物在头顶的位置。此外,逃跑(快速逃离接近的捕食者)可能是被攻击动物最常用的逃跑策略。考虑到这些情况,向垂直接近噬人鲨的相反方向延伸逃跑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长约220厘米的小噬人鲨中观察到了垂直游泳的倾向。科学家认为,这种行为的发展先于生理变化,例如牙齿的变宽,这被认为是对进食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适应。
基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很少有人对噬人鲨的消耗模式做出假设。其中一个假设,即“咬、吐和等待”理论,由三个要素构成。最初,噬人鲨抓住猎物并将其完整释放;其次,噬人鲨等待猎物陷入休克或流血致死的状态;最后,噬人鲨回来吃死去或垂死的动物。然而,后来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假设。科学家们相信,噬人鲨可能不会释放潜在的猎物让它们死去,相反,为了应对猎物的防御行为或不适合作为食物,它们会放走猎物。一些证据表明,噬人鲨在口中决定猎物的适口性。研究人员还认为,噬人鲨可能更喜欢富含能量的动物,如海洋哺乳动物,而不是脂肪含量较低、能量贫乏的猎物。某些观察结果表明噬人鲨选择性地以鲸脂为食,而不是以鲸鱼的肌肉层为食。这种行为似乎是基于一种体型等级,在这种等级中,大型鲨鱼在进食中占主导地位。
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噬人鲨身上观察到一种称为“重复空中张开”的行为模式。看到噬人鲨的头伸出水面,嘴在水面或水面以上,侧身翻滚,有节奏地张开和闭上嘴,同时在水面上缓慢游动。这种行为与正常的水面觅食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在于,重复的空中张开并不是面向食物或可能的目标。噬人鲨也从渔民的渔网和延绳钓中觅食,并捕食各种各样的鱼饵。这通常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意外的掉入陷阱。
噬人鲨活泼善泳,速度快,平均巡游速度每小时3.2千米,可突发快速冲刺,有时跃出水面,是掠食动物中体型最大者。独游或成对巡游,或可发现有10尾或更多一起进行觅食迁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噬人鲨的某些游动方式,例如在两条噬人鲨相互靠近时,会谨慎地定时转身,被解释为保持个体空间的同种回避。平行游动模式下,两条朝同一方向前进的噬人鲨,彼此保持固定的距离,这似乎也是这些动物维持其个人空间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当两条噬人鲨瞄准同一个猎物时,它们会利用肢体动作来阻止对方。据观察,噬人鲨表现出“拍尾”行为,它们用尾鳍拍打水面,并将水推向另一条争夺相同资源的噬人鲨。它们还展示其他类型的行为。观察到它们侧身滚动,并将夸张的尾拍指向一个方向,这种现象被称为“倾斜行为”。有时,噬人鲨会将自己定位在它的目标猎物和另一条噬人鲨之间,以阻止第二条噬人鲨进食。噬人鲨也会将身体的三分之二推出水面,然后平躺在水面上,造成巨大的飞溅。这种行为被称为“模式破坏”,可能代表一个类似但比拍尾巴更强烈的信号。这种特殊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帮助其去除外部寄生虫,在求爱过程中吸引配偶,或者可能是垂直冲向猎物的结果。
雄鲨在约350-410厘米长时成熟,雌鲨在约450-500厘米长时成熟。卵胎生。胚胎会在子宫中孵化,并通过摄入未受精卵来滋养直到雌性生产。在子宫中时,胚胎吞噬自己的牙齿,也许是为了再利用钙和其他矿物质。妊娠时间未知,但据信为1年或一1年以上,雌性每2-3年产1次,产仔数为2-17。在雌性噬人鲨的背部、侧面,特别是胸鳍上观察到一些咬痕,已被解释为交配疤痕。与其他种类的鲨鱼一样,雄性噬人鲨在交配时可能会抓住雌性。可能活到70岁以上。
噬人鲨有袭击渔船和噬人记录,是对人类三大危险鲨鱼之一,袭人事件一般大多发生在浅沙滩。为了防止鲨害,一些多鲨之国,不得不设立“防鲨委员会”。美国于1958年成立了“鲨鱼研究小组”,把世界1952年以来鲨鱼袭击人类的案件都归入档案,并且加以编号,用电子计算机逐一进行分析研究,终于发现了鲨鱼吃人的奥秘。科学家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是鲨鱼吃人与水温有关。当海水温度在20~21℃以下时,鲨鱼很少袭击人类,而水温较高的热带海区,尤其是澳大利亚东部海区,鲨鱼伤人事件时有所闻。
二是鲨鱼吃人与水深有关。他们发现在470宗鲨鱼袭击事件中,有62%是在一米半以下的浅水中发生的。
三是鲨鱼吃人与时间有关。通常多数鲨害事件发生在上午11时到下午6时这段时间里,这是人们从事水下活动和海水浴较集中的时间,但是,公认的最危险的时间是黑夜。
四是鲨鱼吃人与血腥昧有关。据说,鲨鱼一闻到血腥味,立刻会兽性大发,奋不顾身地冲向对方,张开血盆大口,把生人吞噬下肚。此外鲨鱼吃人与性别也有关系。很大的比例(约93%以上)的袭击是向男性的。再有,鲨鱼噬人事件多发生于每年5月至8月的雨季,尤其是下过雷雨后的次日早上,鲨鱼最喜噬人,因此在雷雨后切不可早泳。
噬人鲨的全球种群规模估计未知,区域估计是不可靠的。有人提出应保护噬人鲨,因为它们在海洋食物网中处于顶端食肉动物的地位。与大多数鲨鱼一样,噬人鲨生长缓慢,几乎没有幼鲨,因此极易遭受过度捕捞。幸运的是,对于噬人鲨而言,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并不明显。它们是适应性强的食肉动物,能够根据条件改变饮食,可能会从食物不足的地区迁徙。有效管理噬人鲨种群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与繁殖力、年龄、生长和种群数量有关的准确数据。
2012年,地中海渔业总委员会(GFCM)禁止了噬人鲨和列入《巴塞罗那公约》附件二的23种其他弹性鳃类动物的保留,并授权对它们进行谨慎的放生。然而,GFCM缔约方的执行非常缓慢。为防止过度捕捞和恢复,建议全面履行国际野生动物条约规定的所有保护噬人鲨的承诺。对于《迁徙物种公约》(CMS)缔约方,这包括严格的保护。此外,还需要采取主动行动,防止致命接触,尽量减少副渔获物死亡率,促进安全释放,并改进渔获物(包括弃鱼)的报告。根据科学建议和/或预防方法,噬人鲨至少应受到捕捞限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附录Ⅱ。
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2002年——附录Ⅰ和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列入《IUCN物种生存状况绿色标准》(IUCN Green Status of Species Standard)2021年10月31日——中度耗尽(MD)。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