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海马(学名:Hippocampus kuda),外文名Spotted Seahorse,是海龙科、海马属动物。
管海马常栖息于海岸海湾、港口和泻湖、岩石海岸带的砂质沉积物地带、大型藻类和海草床、红树林、淤泥质底部和浅礁滩。适应力强,略能忍受盐度的变化,常以尾部缠绕海草、珊瑚或石块上,游泳能力弱,体色随环境变化。属肉食性,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管海马繁殖期为春夏季,雌鱼将卵产在雄鱼的孵卵囊中,由雄鱼负责照顾。其繁殖过程独特,交配时雌性将卵子转移到雄性管海马的育儿袋中。受精作用何时进行仍然不明,但经受精后的合子至少会留在受儿袋中4~5星期,直至雄性管海马将它们喷出为止。
虽然管海马的确切种群数量仍不清楚,但1995年至2000年间进行的管海马贸易调查项目让我们有理由怀疑,野生管海马的数量似乎在其整个范围内都有所下降。例如,在泰国,1998年和1999年,81%的受调查渔民(37人中的30人)和71%的马来西亚渔民(52人中的37人)报告说,总的来说,包括管海马在内的海马数量正在减少(2010年)。过度捕捞、渔民数量增加和拖网渔船滥杀滥捕被认为是其数量下降的原因(2010年)。在中国香港有报告说,当地的管海马在30年前还很常见,但在2000年后就很少发现了(2010年)。这些例子表明,种群数量下降已经持续了10多年(2010年)。
泰国的初步遗传研究表明,泰国水域中有两个不同的种群:一个在泰国湾,另一个在安达曼海岸(Panithanarak等人 2010年)。泰国湾的种群与其他太平洋种群有着共同的血统,而来自安达曼海岸的种群与印度洋和印度尼西亚的种群有着共同的血统。
在波斯湾,管海马在珊瑚礁及其周围很常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管海马最广泛和最常见的海马;在非洲南部附近印度洋,管海马的种群数量不明。
管海马的澳大利亚种群在1998年根据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法迁移,交易时需要出口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只授予经批准的管理计划或圈养繁殖的动物。2001年还根据新的《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继续了这样的管理。许多国家还对捕获和(或)贸易合管海马进行了自己的管制。
所有海马都列在1972年的《印度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附表一中,禁止捕获和交易。2011年柬埔寨和中国禁止野生管海马出口。在新加坡,管海马被认为受到栖息地破坏和药用收获的威胁,除非获得许可,否则水族馆贸易和收获是不允许的。
管海马为海马中个体最大、药用价值较高的种类,亦为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对管海马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测定,测得管海马含有多量的钙、镁、钾、钠、铁,较多的锌、锰、铜和少量的铬、钴、硒、铅。管海马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含量在4.0%以上的有精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脯氨酸和谷氨酸6种,另外尚含有药用价值较高的牛氨酸。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铜、锰、锌等无机元素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和补肾壮阳等方面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管海马中含有较多的铜、锰、锌和精氨酸等,这可能是其补肾壮阳的重要物质基础。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