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鲽两眼均在头的右侧。有眼侧体褐色,有深色细斑;元眼侧白色。体两侧均被小圆鳞。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有眼侧两颌均无牙,无眼侧各有2~3行细尖牙。眼间隔窄,呈嵴状隆起,前后各有一小棘。前鳃盖边缘隐于皮下,不游离。
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一般体长110~220毫米。仔鱼时两眼对称,变态后左眼移至右侧,转为底栖生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动物标签: 木叶鲽
猜你喜欢
简介吞食鳗鱼(学名:Eurypharynx pelecanoides),又名吞噬鳗、宽喉鳗、吞咽鳗、咽囊鳗、大嘴鳗、阔口鳗、巨口鳗等,鳗鱼的世界既迷人又神秘,很少有物种比吞咽鳗(也称为吞咽鳗或蛇鳗)更能体现这一点。这种鳗鱼外表可怕,掠食行为残忍,既让人害怕又让人钦佩。从令人难忘的身体特征到其在美食中的独特作用及其保护挑战,...
白边锯鳞鳂。鳃盖骨后上缘皮膜具一红黑色窄带,胸鳍腋部有紫红色大斑。后背鳍、臀鳍、腹鳍与尾鳍前缘呈乳白色。体长15厘米。分布地区:南沙和西沙群岛及台湾海域,非洲东部和中美洲海域。...
许氏平鲉头部背棱较低,其后端具尖棘。眼间隔宽平,约等于眼径。两颌、眶前骨和鳃盖上无鳞。眶前骨下缘具3钝棘。背鳍鳍棘13~14根。鳃耙细长。两颌、犁骨及胯骨均具细齿带。温水性底层鱼类。常栖息于近海岩礁海区。体长可达300多毫米。卵胎生,生殖期是春末到初夏。为我国北方沿海习见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
儒艮在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等省沿海生活着一种海兽,叫儒艮。它的名字是由马来语直接音译而来的,也有人称它为"南海牛"。除我国外,儒艮还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周围的一些国家。儒艮还有一个俗名,叫"美人鱼"。人们常说猪是丑陋的动物,然而,儒艮的面容实在比猪还丑。上唇形成一个平的圆盘状,宛...
白条双锯鱼背络前方有一条围着黑色窄边的乳白色宽带斜伸向下,经眼后缘达间鳃盖骨后部。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珊瑚礁海区,与大海葵共生,食小型元脊椎动物,体长一般为33~94毫米。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美鳐尾上具结刺6行。吻软骨愈合部短于分离部。两颌牙多于40个。体盘前部斜方形,在吻侧与眼后外侧缘凹入。为底层小型鳃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常与孔绍相混杂,其不同点,本种尾部结刺为1行,上下颌牙多于奶个。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黄海和东海。...
在珊瑚丛生的南中国海的珊瑚礁中,生活着一些身体侧扁,腹绍退化,体长20厘米左右,外形酷似马面鲀(剥皮鱼)的鱼。因为它们全身被以坚硬的板状厚鳞故名为鳞鲀。鳞鲀的眼睛生在身体背部的中央处略向前,看上去鱼的头部好似占据了整个身体的1/2,身体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壮的硬棘,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满...
镰鱼体甚侧扁而高,几近圆形。头短而尖。吻突出,呈管状。牙细,尖,呈刚毛状。眼的前上方两侧各有l骨质棘。背结有7鳍棘。第三鳍棘延长呈丝状。尾柄两侧元锐棘或骨板。暖水性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礁盘浅水。体长100~300毫米,较少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浅海。我国见于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