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昆虫

保护庄稼的铁臂猛虎—螳螂

2023-03-20 03:11:37 196

  螳螂是陆栖捕食性昆虫,对人类有益的虫子,要加以保护,已被众人所知。螳螂习性凶猛,以肉食著称,故可视为昆虫纲的猛虎。蝗、蝉、蝇、毛虫、甲虫等无不被侵袭而食。在南美产的某些螳螂攻击小鸟、蜥蜴、蛙类等小动物。螳螂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也常互相残杀。不仅大吃小,而且雌吃雄,都属于正常现象,故有人称雄螳螂为"痴情丈夫"。螳螂在交配时,雌螳螂有时回过头来,先啃食雄螳螂头部,然后一口口将全身吃个精光,而雄螳螂竞不作任何抵抗,任其为所欲为。说来很似残忍,实则是雌螳螂在交配后,急需补充大量营养,来满足大腹中卵粒的成型,以及制作将来产卵时用来包缠卵粒的大量胶状物质。雄螳螂是为子女献身的。螳臂虽不能当车,但它那粗壮并带有利齿的前臂和灵敏的动炸,不但能捕住蝉,就是能飞善蹦的大蝗虫也难逃它的攻击;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对螳蜘捕捉蝗虫的过程有如下描述:"螳螂看到一只灰色大蝗虫,忽然摆出可怕的姿势,张开翅膀,倾斜伸向两侧,后翅直立,形如船帆,身体的上端弯曲,像一条曲柄,并且发出像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都放在后面四只足上,身体的前部完全竖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睛盯住了蝗虫,蝗虫稍稍移动,螳螂即转动它的头。这种举动的目的很明显,是要将恐惧心理纳入牺牲者的心窝深处,在未攻击以前,就使它因恐惧而瘫痪。果然,蝗虫丝毫不动地窥视着它,虽然它原是个昆虫世界中跳高跳远冠军,到那时竞想不到逃走,只是傻呆呆地伏着,甚至莫明其妙地向前移动。当螳螂以钩得到的时候,就用两爪重击,两条锯子重重地压下来,这时蝗虫再抵抗也没用了,终于成为它的猎获物。"古谚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道出了自然界中生物间相互依存的食物锁链关系。

  螳螂在形态上最为特异。头部三角形,胸部细长,前足为镰刀形的捕捉足。前足基节延长,腿节宽阔,腹面有槽,构成鞘状,槽的两旁各有一列齿刺,胫节腹面亦有小刺。捕捉或御敌反抗时,收嵌入槽内。酷似刀纳鞘内。把猎物牢牢夹住,不易逃逸。而后,用坚硬锐利的上颚咀嚼。经常并刀状前足,进攻或抗御任何敌物,成语里"螳臂挡车,不自量力"即借之比喻那些自以为是,不识时务,阻碍事物发展的人。螳螂步行时,以中、后足着地,昂首慢行,与马相似,故有"天马"之称。"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也道出螳螂有翅不常飞的习性。从卵鞘孵化出来的小螳螂,直到长大都是独自散生的孤独生活。


  除极寒地带外,全世界均有螳螂分布,以热带地区最为丰富,在我国各地均有其踪迹。全世界已知约1560种,我国到目前为止已知有约100种。在草地、树林、农作物、园林花木上都能发现。因螳螂举起前足时有如宗教礼仪中的祈祷,林奈曾命名欧洲螳螂为Mantis religiosa L.,其种名religiosa即取意为信仰宗教,伊斯兰教教徒笃信螳螂常面向穆罕默德降生地麦加(沙特阿拉伯)而祈祷,认它为宗教信徒。更有迷信螳螂为预言家,有末卜先知的能力。


  螳螂的种类不同,形态各异。在体形构造和体色方面都具有拟态性。翅象一张绿叶;身体有绿色,大都是和周围的植物色泽一致,可隐蔽自己,迷惑猎物而捕捉之。我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螳螂昂首奋臂,修颈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以须代鼻,喜食人发"。

5.jpg

  螳螂一生中历经卵、若虫、成虫三种形态。若虫与成虫在形态习性上相似,区别只在于身体的大小和翅的完备与否。一年一个世代。一般在晚秋产卵,以卵越冬,翌年芒种节后(6月中旬)孵化。螳螂产卵于卵鞘内,其形状因种类迥异。一雌虫能产卵鞘4-5块。卵鞘外层为海绵状物,系由母体分泌之泡状物凝固而成,内藏卵约40个,排成四列,各列间以胶质粘附,易硬化为结实的浑为一体的角质物,借以保护。螳螂的卵鞘牢固地粘附于树枝或墙壁处,在桑树上的叫桑螵蛸,是一味中药材。民间把桑螵蛸焙焦压碎,给患夜尿症的小孩口服,可治愈小儿夜尿症。


  螵蛸虽然坚实严密,也常被多种寄生蜂寄生。孵化后,幼螳螂从卵鞘相继爬出,在腹部第10腹板上有一对乳头突起,能分泌丝质纤维,身体悬在纤维上随风吹动飘游而扩散。但经第二蜕皮后就失去了这种机能。蜕皮3-12次才成为翅大性成熟的大螳螂。

动物标签: 桑螵蛸 螳螂 寄生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