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昆虫

关于昆虫的古诗有哪些(虫飞古诗中)

2023-03-20 09:07:29 288

  两干多年来,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的诗篇。唐朝,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昌盛的朝代,留下不少光采夺目的诗篇。其中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当推《唐诗三百首》。在这三百首光辉篇章中,有一些与昆虫有关的诗句,是诗人以虫寓意、抒发情怀的。例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描写一片万籁无声的宁静夜色;“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以此比喻过路客人投宿时的情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这些咏虫诗,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而且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昆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以及保益防害的丰富知识。

6.jpg

  1、颂蚕


  《唐诗三百首》中提到蚕的只有两首:“雉鸲麦苗秀,蚕眠桑中稀。”(王维《渭川田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元纪螺祖首创,已有5200年以上的历史。总之,蚕儿浑身都是宝,对人类贡献极大。诗人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抒发情怀,表示“老骥伏枥”之志和“鞠躬尽瘁”之心。唐代张籍《田家行》诗:“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描述了蚕作茧化蛹、茧中出蛾的现象。


  2、咏蝉


  《唐诗三百首》中有关蝉的诗句最多。蝉隶属于同翅目蝉科,其卵多产于树木嫩枝皮下组织内,若虫生活在土中长达数年之久,北美有一种蝉,它的若虫需在土中生活17年,故称十七年蝉。羽化期多在夏季,所以有“蝉鸣空桑叶、八月萧关道”(王昌龄《塞上曲》)的诗句。雄蝉的腹基部两侧有发音器,依靠振动发音器来“蝉鸣”、“蝉唱”,如果清晨有露或大雨将至,蝉鸣则止、蝉唱暂休。故有“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李商隐《落花》)的诗句。虽然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诗句,来抒发诗人清闲悠然的心境。但有的诗句却是借蝉声来表达诗人清高与思怀的。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中咏蝉》)。作者的高风亮节在其序中,以蝉喻之,描写得淋漓尽致!“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抒发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戴叔伦《画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可算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的艺术再现。


  3、梦蝶


  蝴蝶最早见于文学作品,恐怕是先秦散文名著《庄子》。庄周梦蝶即为其中有名的一篇。文中述说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等他醒来,惊奇地看到自己是庄周。因此,他糊涂了,不知是庄周做梦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成庄周。这个寓言是要说明,蝴蝶与庄周、物与我,本来就是一体,没有差别,因此不必去追究。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庄周梦蝶就成了文人墨客借物言志的重要题材,蝶梦也就成了梦幻的代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中充满对亡友的追思,抒发悲欢离合的情怀,诗中引用庄周梦蝶的典故,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喻物为合,而下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喻物为离。《长干形》的诗中,业有一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分别描述菜白蝶在白色的梨花中飞舞和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的情景,由于两种蝶的保护色,致蝶、花一色,难以辨认。唐祖咏《赠苗发员外》中有“丝长粉蝶飞”的诗句,说的就是尾突细长如丝、婀娜多姿的丝带凤蝶。还有唐代卢纶《咏玫瑰花寄赠徐侍郎》:“蝶散摇轻露,莺衔人夕阳。”元稹《景申秋八百》:“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王建的《晚蝶》:“粉翅嫩如水,绕彻乍依风。日高霜露解,飞人菊花中。”都道出了蝶恋花、喜白天活动的习性。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诗:“蝶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描述了蛹羽化为蝶、蝶凌空飞舞的变化过程。


  4、扑萤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这是唐诗中的绝妙佳句,早已脍炙人口。萤属于鞘翅目萤科,幼虫常在腐草堆中觅食小虫,故有“腐草为萤”之误。李商隐《隋宫》中,也有“于今腐草无萤光,终古垂杨有暮鸦”之句。萤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所以有“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的诗句,写的是唐明皇夜不成寐思念杨玉环的情景。


  5、防虫


  害虫为害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在古诗中有描述。唐代戴叔伦《屯田词》:“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白居易《捕蝗》:“荐食如蚕飞似雨,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北宋苏轼有诗:“今年春暖欲生蝻,地上戢戢多于土。预忧一旦开两翅,口吻如风哪肯吐。”明代郭敦也有名句描述:“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这些诗句,不仅描述了当时蝗虫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而且从诗人在咏虫诗中的寄托,揭示了农民家贫如洗、衣食无着的凄惨生活。


  在保益防害方面,古人早有深入观察。王建《田家留客》诗:“不嫌田家破门户,蚕房新泥无夙土。”可见在唐代养蚕时就在注意防除蝇鼠敌害的同时,还采取蚕房换土防止蚕病传染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大田》中就有“去其螟,及其蟊贼。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而苏轼在“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的诗句中则记述了当时用火烧和挖埋相结合的治蝗方法。然而,在蒲松龄的《捕蛹歌》中“我前建蝗策,顺风熏烟瓶。行者已有效,高缈胜旗旌。”则进一步引伸了用烟熏杀蝗比用竿子挂布片驱逐蝗虫的效果好得多的防治方法。


  在生物防治害虫方面,我们的祖先也为我们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唐代章考标的“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蛛网干层,五谷丰登”,还有蒲松龄的《驱蚊歌》:“夏蚊长毒如蝇,薄暮暗室如雷轰。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氓:”都把青蛙、蜘蛛和蝙蝠等当成“农田卫士”、“灭虫能手”和有益动物以及农业丰收、人体健康的预兆予以高度赞誉。


  6、形态


  昆虫的形态特征,在古虫诗中常有描述。《后汉书·袁绍传》中:“运螳螂之斧,御隆车之隧。”说的是螳螂的一对前足极为发达,形如刀斧,运则神速。北宋苏舜钦《寒夜答子履见寄》:“剑埋犹有气,蠖屈尚能伸。”说的是尺蠖只有两对腹足,它是一伸一屈象量尺一样向前爬行前进的。描述得更为形象生动的要数苏轼的“两角徒自长,空飞不负厢,为牛竞何益?利吻穴枯桑。”这首佳句了。它把成虫具有一对长触角和幼虫钻蛀树干严重危害桑树的天牛描画得多么形象!


  7、习性


  唐代李端《鲜于少府宅看花》诗云:“游蜂高更下,惊蝶坐还起。”描述了蜜蜂在花丛中采花酿蜜的匆忙情景和蝴蝶停立在花蕊上两对翅竖起如同坐着的形态。而蛾类的习性与蝶类迥然不同。唐代张祜《赠内人》诗:“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诗人在此赞美妻子的慧心仁术。其实飞蛾隶属鳞翅目异角亚目,幼虫绝大多数取食植物,且有为数甚多的大害虫,大可不必心发慈悲去救它们。相反,现在人们还安装黑光灯,利用害虫的趋光习性,进行测报或诱杀。王建《新晴》诗:“檐前熟著衣裳坐,风冷浑无扑火蛾。”还有齐已在《默坐》诗中“灯引飞蛾拂焰迷,露淋栖鹤压枝低。”这都揭示了蛾类夜晚扑火的习性行为。其实,描画得维妙维肖的要算“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这首古诗了。也许这是对“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成语和蛾类具有“趋光性”的最佳描绘吧!难怪昆虫学家把蛾类取名为“夜出性昆虫”。


  再看白居易《寓意诗五首》中云:“借问虫何在,在身不在枝;借问虫何食,食心不食皮;花衰夏未实,叶病秋先萎。”可见,早在千年前对钻蛀性昆虫的为害习性和为害状就已有较细致的观察了。直至清代蒲松龄的《蝗来》诗:“禾头公然相牧牡,或言旬日遗虫生。”连蝗虫在庄稼上交尾产卵的习性和经十来天变成蝻(若虫)又为害的生活史也观察、描述得十分准确了。


  8、即兴


  不少诗人以景起兴,吟诗来描述虫子与气象因子关系更是屡见不鲜,卢纶《客舍苦雨即事》诗:“穴蚁多随草,巢蜂半隧泥,坏阑留众蝶,剞栋止群鸡。”可见一场狂风暴雨,把蚁冲打在草丛中,蜂巢打落在地上,蝴蝶也躲在篱栏之中了。同时也描述了蚁、蜂、蝶这些属于变温动物的昆虫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是极其敏感的。唐代唐延谦《采桑女》诗云:“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发迟。”这就说明了由于春寒温度低,寒潮频繁,致使桑芽迟发,蚕儿成长就必然慢了。刘禹锡《春词》云:“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诗句描写一片春光总是情。人们多数知道蜻蜓捕食飞翔的小虫,属于益虫,却很少知道蜻蜓也可入药。人药时去翅足炒用,雄性者有益肾强阴之功效,主治遗精、阳痉。


  古诗中对昆虫演变进化的描述也有独到的见解。唐代韦应物在《咏琥珀》诗中有“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觌(音狄)。”的名句,说的是双翅目的蚊蚋小昆虫掉在松脂中,经过千年,变成了琥珀,但蚊蚋在其中仍清晰可见。科学地解释了琥珀及昆虫化石的成因和过程,只是时间说少了一些而已。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国古诗具有芬芳的香气。”这是哥伦比亚诗歌大师吉列尔漠·巴伦希亚在他译的中国古诗集《震旦》中说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我国古诗的高度赞颂和仰慕之情。我国古代昆虫诗内容浩繁、绚丽多彩,它不仅是古诗人在咏虫诗中的寄托,而且也是文学艺术与昆虫学以及农业科学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应该认真发掘的、珍贵的文化科学遗产。

动物标签: 古诗 昆虫 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