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昆虫

昆虫别具一格的自救方法

2023-03-20 20:58:13 153

  1、避重就轻

  大蚊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大蚊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蝴蝶的大多数眼斑被认为是起防御作用的“目标区”,能吸引鸟一类的捕食者去捕捉,既使损坏了,仍不会危及蝴蝶的生命,有些还能正常活动。在灰蝶科的许多种类中,眼斑与结构特征相结合而在后翅内角处形成一个“假头”。翅的这一部分常延伸出小尾突。这些蝴蝶在栖息时翅合拢并摩擦引起尾突振动,好象头部的触角在活动。

  2、武装部队—兵蚁

  每年为害大量木材的白蚁防卫本领更为高强。兵白蚁具有一对硬而锐利的大颚(能催毁铅!),是强有力的护卫武器,同时分泌毒液,涂在敌虫被它上领咬破的皮肤伤口上、使受伤敌虫一命呜乎。


  3、装死逃生


  你见过“死”过的虫还能活起来吗?那是虫在装死。如果你到麦田里去,只要稍稍触动一下麦叶,有时甚至还没有碰到麦子,停在叶子上的粘虫幼虫或麦叶蜂,却把身体一卷而滚落到地上去了。如果你到菜田里,菜叶上的甲虫也一样,手还不曾捉到它,它已经滚落到菜心里去了。我们把这些现象都称之为假死性。


  难道昆虫果真知道有人要去捉它,赶快装死吗?当然不是,昆虫哪有这样聪明!昆虫的假死性实际上是一种很简单的刺激反应。因为当它们的眼睛或身体上的感觉毛感受到周围环境有些变动,神经就会发出信号,使昆虫的浑身肌肉收缩起来。昆虫肌肉一收缩,原来停在植物上的足就会缩起来,它的身体就再也停不住了,所以就自己滚落了下去。你要不信,可以注意看看,是不是装死的昆虫足都是收得紧紧的,要是真的死了,大多数昆虫的足都是松开的。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辨别一个虫子是真死还是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例如鸟要啄食昆虫,可是鸟还不曾飞到虫子身旁,风已经先让昆虫感觉到了。等鸟落下来,虫子已经滚落掉了。


  4、惊吓色与警戒色

  很多蝴蝶如眼蝶、峡蝶,平时以灰枯色的反面翅出现,很难发现,受到攻击时突然张开双翅,露出大眼斑,吓跑敌人。日本一个昆虫学家据此用画有“大眼睛”的气球放在稻田与果园,鸟类就不再光顾了,他随之而成为著名的“驱鸟专家”。全日本航空公司为解决飞机与鸟相撞的问题向他请教。他在38架客机的发动机风扇叶片转轴上画上“魔眼”。结果事故大大减少。


  5、舍尾保身术

  衣鱼的尾须有3条,长而分节,其长度比身体还长呢。这3条尾须不但有着触角的功能,也是运动的附属器官。衣鱼在墙壁上爬行时尾须紧贴着墙面,上的密集短毛就能起到助推和防止下滑的作用。衣鱼为了防止蜘蛛等天敌的捕食,休息时总是不停地摆动着尾梢,诱使天敌将注意力集中到尾梢上来,当尾须被抓住时,分节的尾须即断掉,身体便可趁机逃脱。这可算是舍尾保身术吧。


  6、蚜虫也有兵蚜

  我们都知道社会性昆虫白蚁有专门分工的兵蚁,却没听说过蚜虫会有兵蚜。不过,在有的蚜虫中还确实有兵蚜存在。日本的亚历山大蚜虫就是其中的一种,其前足和上颚非常发达,形成有力的战斗武器。


  7、惊人的抗病能力


  在广漠的自然界,寄生物、病原菌无处不在,昆虫又是怎样免道疾病之害呢?它们自有办法。厚厚的表皮可以阻挡病原物的侵入,体内的吞噬细胞等血细胞可以包被、吞噬、消化病原物,同时体液可以产生很多抗体蛋白和酶,消灭异己。能传播多种疾病给人类带来无穷灾患的蚊子、跳蚤虽浑身是菌毒,却能自在地生活。滋生于污秽之中、出没于是非之地的苍蝇身上带有无数“细菌弹”,却安然无恙。科学家研究发现苍蝇具有一种抗菌类蛋白,这是人类迄今所生产的所有抗菌素所无法比拟的。要是人类具有这种蛋白该多好啊!研究昆虫的各种免疫反应,无疑会促进人类医学的发展,给全世界带来福音。


  8、逃跑有术


  被发现了还可以逃跑。昆虫的逃跑本领极强,翅膀是它的得力工具。喜爱昆虫的朋友们都深知蜻蜒等昆虫飞翔迅速,抓住它们可得费点劲。打死讨厌的苍蝇也并非易事,因为它们具有灵敏的触角与复眼。蝗虫的跳跃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跳蚤是生物界的绝对跳高冠军了。蜻蜒的幼虫碰到敌人时就缩紧肚子,使劲从肛门排水,身体就象火箭一样,一下可向前冲10厘米,接着又冲,迅速逃跑。


  9、人虫之战,旷日持久


  人类自古以来就受尽害虫之苦,它们破坏庄稼,传播疾病,咬坏贮藏物,危害牲畜健康,毁坏建筑物。人类同害虫的斗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二三干年前的周代,我国就有用“嘉草除蛊,莽草熏蠹,焚石除小虫”的记载。东汉王充(27—97年)《论衡.顺鼓篇》中详细介绍了挖沟捕蝗的物理防治万法。后魏(528-549年)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中叙述了种植抗虫品种的农业防治技术。唐昭宗(889—904年)刘恂《岭南录异》中描写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防治方法,即应用自然天敌黄獍蚁防治橘园中的害虫。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提出了消灭蝗虫滋生地以根治蝗虫的设想,同时还强调了粮棉轮作防治害虫的重要性。这时的害虫防治思想着眼于害虫发生后的“治”,而不是事先的“防”,使用的手段也相当简单。因此,若遇到害虫大发生时,则显得无能为力。尽管人们一直致力于征服这微小而顽强的敌人,但苦无良策。


  直到本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农药DDT的合成,害虫的防治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DDT以及相继开发出的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新型的有机农药如此高效、广谱、便利,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害虫防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些农药可杀死多种害虫,挽救粮食、衣物、生命,人们三呼万岁,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在我国也反映了这种乐观情绪,农民称这些药剂为“一扫光”。可是事与愿违,人们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几乎村村有治虫队,天天有人背桶喷药,做到“有虫治虫,无虫防虫”,企图干净、彻底地消灭害虫。然而,可悲的是,农药并非万能,随着农药的大量不合理地滥用,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天敌生物被杀伤,引起害虫再度猖獗;②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导致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加重的恶性循环;③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增加,危害人畜健康。这一系列恶果,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化学防治来防治害虫是行不通的,完全消灭害虫也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人们采用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协调的害虫综合防治方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近年来,害虫防治技术又有了新的进展。如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或将杀虫剂的抗性基因转移到天敌中去,以改善天敌的基因组成,使其产生抗药性,提高其在田间的控害能力。此外,对人畜副作用小的植源性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昆虫拒食性、昆虫引诱剂等新一代调控型农药在害虫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根据棉铃虫雌虫依靠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以其交配的特点,人工地合成了这种性外激素,将其浸入橡胶芯后放入田间,可将田间的雄虫大量引诱过来,从而达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化学药剂施用久了,昆虫均会产生抗性。足见昆虫的防卫能力是在长期的适应进化中形成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生物防治虽然有利,但见效慢不说,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难于做到持续控制害虫的目的。旷日持久的人虫之战还远没有结束呢。

动物标签: 兵蚁 蝴蝶 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