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是卵生昆虫个体发育的第一个虫态;卵是一个大型的细胞,它由几个部分构成。卵的最外表是卵壳,一般比较坚硬,其作用是保护卵细胞。卵壳为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卵壳的里边是一层薄膜,称为卵黄膜。包在卵黄膜里面的是原生质和丰富的卵黄。卵黄填充在原生质网络的空隙内,但紧靠卵黄膜内表面的原生质中无卵黄,所以这部分的原生质称为周质。卵细胞核一般位于卵中央,但在将要受精时就移到受精孔的周围。受精后细胞核就开始分裂,然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胚胎,最后形成有生命的小幼虫,从卵壳里钻出来。所以,胚胎发育和幼小生命的形成,都是在卵壳里进行的。前面提到的受精孔或称卵孔,位于卵的前端,是一个或几个穿通卵壳的小孔,是受精时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在受精孔的周围,常有各种各样的刻纹,有的呈放射状,有的呈瓣状或菊花状,放在解剖镜下观察,非常好看。你别小看这些微不足道的刻纹,它们还是区分不同种类昆虫卵的十分重要的依据哪。
昆虫种类繁多是客观的存在,在这个种类繁多的类群里,卵细胞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卵的大小不同,颜色各异。产卵的方式以及产卵的部位也是各色各样,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这并不是它们故意要独出心裁,标新立异,而是它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所决定的。就生活环境而言,有陆生、水生、穴居、体外寄生、体内寄生等等之分;就食性而言,也有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粪食性等等之分。在产卵时,它们不仅要选择便于儿女们生活的环境,还要为儿女们出世后取食方便着想,便把卵产在幼虫一出世就可吃到食的植物、动物或其他物体上。有些种类还考虑到儿女们的安全,把卵产在隐蔽的地方,或用自己身体上脱掉的毛将卵加以覆盖,使天敌不易发现。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采集和识别虫卵是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只要下功夫,逐步积累,掌握和认识一些常见的昆虫卵,也并不太难。这里限于篇幅,仅介绍几种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虫卵。
蝽象的卵,上下两头齐乎,中间略粗,很保是个鼓或木桶。卵壳表面有明显的环状纹和不同形状的刻点,顶端有一个便于若虫孵化时钻出的盖子(卵盖)其上有一圈栅栏状的小刺或球状物。卵盖周围的卵壳薄而易裂,孵化时只要小若虫头部一顶就开,好似打开一扇天商,便于爬出。
草蛉的卵,在卵下方有一根丝状长柄,长柄基部粘在植物叶片上,将卵高高举起。卵粒在柄的顶端,呈白色或淡绿色。单个或数个产在一张叶片上,卵粒重而丝柄长,柄具弹性,微风吹来,随之摇摆,十分好看。
头虱把卵产在头发上,以胶液将单个卵的下端紧紧粘住,让毛发缠绕不会脱落。卵的上端大部分延伸出,不粘毛发。卵的形状为长条形或上钝下尖的枣核形。卵壳表面有不规则排列的纵条刻点,卵壳上端略齐平,具马蹄状刻纹。
蝗虫把卵产在土壤内,用锥状产卵器钻入土中挖洞,腹部可以伸得很长,好像是地质工程的钻探器,把卵产在由分泌物形成的卵袋里,包成一个卵粒数目不等的卵块。每雌可产3—5个卵块。卵为乳白色长形。
蝼蛄的卵为长椭圆形,长约2.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黄褐色,孵化前为暗紫色。每一卵室有卵10一46粒,成堆状上下重叠。成虫有护卵习性。
大青叶蝉的卵多产在叶脉或树木的枝条上。雌虫首先用锯状的产卵器在叶脉或枝条上划破一条月牙形裂口,在裂经中产卵1—10粒,整齐排列着;卵长2毫米;宽o.7毫米,长卵形稍弯,卞端粗,上端稍细。初产时为淡黄色,至孵化时在上端可见红色眼点。
白背飞虱产卵在寄主植物的叶鞘或叶片主脉组织内。每次产一至十余个,排列整齐,形成叶面的棕色纵条。它也是先用产卵器划破叶鞘或叶片组织,然后将卵产在缝隙组织中。卵长形略弯,下端略粗钝圆,上端略细而尖。初产时白色,后转为蜡黄色。
白粉蝶卵初产时杏黄色,长约0.6毫米,直立粘着在叶片上。底部平,中间略粗,顶部钝尖,外形像个小炮弹(或花瓶、宝塔)。卵壳表面有纵横隆线,形成很多小方格。
玉米螟的卵为短椭圆形,长径1毫米,短径0.8毫米。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鱼鳞状排列成不规则的卵块。
凤蝶的卵呈球形,色彩丰富,常有金属光泽。卵粒成片,少则几粒,多者二三十粒。
卷蛾的卵扁半球形;臭虫的卵似筒状;螳螂的卵像块贴在树枝上的稠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