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昆虫

中华虎凤蝶的主要识别特征(雍容华贵)

2023-03-21 17:35:52 161

  在祖国长江南岸的早春3月,就能看到一种体型中等、色彩艳丽、翅面斑纹黄底黑条而有似虎斑的凤蝶在翩翩起物,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国产珍蝶-中华虎凤蝶。由于它出现在惊蛰前后,所以也有人叫它为惊蛰蝶。

  中华虎凤蝶雄蝶体长15-17mm,平均16.2mm,翅展58-64mm,平均60.8mm;雌蝶体长17-20mm,平均18.6mm,翅展59-65mm,平均62.2mm。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亦称横纹蝶。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


  中华虎凤蝶的前翅基部及后翅内缘密生淡黄色鳞毛。前翅正面的基部,外缘及斜行于其间的3条横带呈黑色,另有2条短的黑带相间其间,终止于中室的后缘。前翅外缘呈曲线状,有一列外缘黄色斑,近翅尖的第一个黄色斑与后方7个黄色斑排列整齐,无错位。后翅外缘呈波浪形,黑色,中间有4个小的青蓝色斑点,具金属光泽,在臀角处也有1个同样颜色的臀眼斑。在青蓝色斑外侧还有4个黄色半月斑。亚外缘有5个发达的红色斑连成带状,自内缘开始,终止于M1脉。亚外缘的黑色斑细小。中室的黑带分离成二段。尾突较短,长度约为后翅的15%。臀角有1个缺刻。后翅缘毛除尾突处外均为黄色。


  前、后翅背面斑纹与正面基本相似,但前翅外缘第1-5黄色斑颜色较深,呈橙色。其外侧有1条橙色带,终止于Cu1脉,内侧还有1条淡黄色带。后翅外缘的半月斑略大,呈橙色。在亚外缘红色斑之前,近前缘处有1块橙色斑。亚外缘红色斑与外缘青蓝色斑之间呈黄黑色混杂。


  雌、雄斑纹相同,但雌蝶的黄色往往要略深一些。


  卵立式卵,顶部圆滑,底部平,呈馒头形。卵粒直径0.969-1.00 mm,高0.721-0.803 mm。初产时淡绿色,具珍珠光泽,孵化前变成黑褐色。卵集中成片产于寄主植物叶片的背面。


  幼虫头部坚硬,黑褐色,1~3龄时有光泽,老熟幼虫无光泽,密被黑色刚毛。单眼6枚,深黑色而光亮,半环状排列。头盖缝淡褐色。胸腹部深紫黑色,体表刚毛丛共6行,分别为:亚背线-气门上线丛2行;气门下线丛2行;基线丛2行。其中气门下线丛着生在略呈半球形的大疣突上。各节的刚毛丛深黑发亮,中间常夹有1~2根白色的长刚毛。气门长椭圆形,深黑色。


  蛹体型粗短,粗糙不平,具金属光泽。体长15~16.5 mm,宽7.5~8.3 mm。初化之蛹头胸部外观湿润,除翅芽浅绿色外,其余呈浅黄色,以后随着蛹体干燥,色泽逐渐变深,呈红棕色,最后整体呈茶褐色,且质地坚硬。蛹背面:头端有排列整齐的4个突起,其后方有2个突起。胸部远比腹部窄,前胸背板有一倒丫形脊突;中胸宽大、鼓突;后胸较窄,有一细丝围绕在后胸背面;胸部中央有蜕裂线。腹部可见10节,第1~3腹节由窄到宽,第4与第5腹节之间可以上下活动。每一腹节有矩形褐色内凹块5块,中央一块最宽,第一腹节中央凹块两侧有乳白色斑一对。蛹腹面:头部呈长方形;复眼半圆形,位于前方两侧,近触角基部;上唇圆弧形,中央凸出。腹末端强烈向腹面弯曲,与体中轴成直角。


  寄主:幼虫取食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杜衡(Asarum forbesii)、华细辛(Asaru sidboldi)等植物。


  生物学:一年发生1代,以蛹越夏、越冬,部位多在枝干或树皮上、枯枝败叶下及石块缝隙中。成虫于3、4月出现,飞舞在潮湿的林间。卵初见于3月中旬,盛见于3月下旬、4月初。4月初至5月中旬为幼虫活动期,5月上旬开始陆续化蛹。每一雌蝶的平均怀卵量为122粒,平均产卵量为23.5粒。本种己人工饲养繁殖成功。


  分布:河南、山西、陕西、湖北、江苏、浙江等省,是中国的特有种。


  濒危原因:本种分布局限我国东部平原及丘陵地区。该区人口稠密化与都市化以及大农业化,极大地破坏了本种的栖息与生存条件,加之多年来的贪梦采集与捕捉,已对该种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


  中华虎凤蝶是我国特产,著名的珍贵蝴蝶,其中华山亚种十分稀少,已被列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皮书《受威胁的世界凤蝶》列为K级(“险情”不详类)。

动物标签: 中华虎凤蝶 蝴蝶 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虎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