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锚纹蛾
Pterodecta felderi Bremer
锚纹蛾科的昆虫白天活动,形似蛱蝶,曾有一著名的分类学家将触角损坏的锚纹蛾误认为蝶类。世界上约知50种左右,大都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及大洋洲北部,太平洋岛屿上比大陆上多,往往成群飞翔,或在草木叶上,或在路边饮水。
翅展28-34毫米。棕褐色,前翅有一桔红色锚纹,翅反面也如此,但在基部为桔黄色的三角形,上有两个小卵形斑,后翅反面也呈桔黄间桔红色,布满散纹。成虫越冬。
寄主:三叉蕨。
分布:东北、华北、湖北(宜昌、长阳),四川、西藏(察隅)、台湾;日本。
2、鸟目大蚕蛾
Salassa lola Westwood
翅展75毫米。身体锈红色,前翅顶角尖,外缘弧形,顶角内侧有紫粉色三角斑;内线粉褐色,中线赤褐并间有白色斑,外线棕褐弯曲,外线与中线间各脉当中有棕色横条,后角钝圆形。后翅色较前翅浅,中线棕色有白斑,外线棕色,中室有鸟眼形斑,眼斑的中间黑色,外有白圈,白圈外围赭红色,再外有黑色大圈。
分布:西藏(聂拉木)。
3、云尺蛾
Buzura thibetaria Oberthur
翅底白色,有粗条黑纹,前、后翅的外缘有淡黄色斑;雄蛾触角锯齿伏,雌蛾触角丝状;腹部有黑色横纹,腹末有黄色毛丛。
分布:华中、华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等地。
4、砌石篱灯蛾(别名:砌石灯娥)
Phragmatobia flavia(Fuessly)
雌翅展65-72毫米。头、胸黑色,颈板前方具黄带,翅基片外侧前方具黄色三角斑。腹部黄色、背面基部黑色、背面中央具黑色纵带、腹部末端及腹面黑色。前翅黑色;内线黄白色,在中室处有一黄白带与翅基部相连;内线至外线间的前缘为黄白色边,后缘在内线至臀角间有黄白色边;外线黄白色;缘毛黄白色。后翅黄色,横脉纹黑色,亚端线为一黑色宽带、其中间断裂。老热幼虫黑色,具灰黄色毛,毛疣暗色,刚毛顶端白色。白天隐蔽,夜间取食。
寄主:枸子属植物。
分布:河北、内蒙古、新疆;欧洲,西伯利亚,蒙古。
5、魔目夜蛾(别名:玉钳魔目夜娥)
Erebus crepuscularis L.
体长26-28毫米;翅展86-90毫米。头部及胸部褐色,后胸有白毛。腹部灰褐色,第一节背面有黑横条,2-4节背面有白色横纹。前翅褐色,内线黑色外弯,内侧微白;肾纹有赭色黑边,后端二齿形外伸;中线黑色,外侧衬白色、半圆形绕过肾纹,在2脉近基部成一内凸齿,然后极度内斜;外线黑色,外侧衬白色,中部呈锯齿形或稍外凸,亚端线白色,不规则波浪形,外侧有1列黑纹,前后端内侧带黑色,前端有一白色斑。后翅褐色,内线黑色,外侧衬白色,中线白色,细波浪形;亚端线黑色,不规则波浪形,内侧衬间断的白色。
分布:湖北、江西、四川、广东;日本,印度,斯里卡,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6、辐射夜蛾
Apsarasa radians Westwood
体长20毫米左右;翅展49毫米左右。头部及胸部蓝黑色,下唇须第1节下缘及第2节前后端有粉黄斑,额上方有1粉黄条,颈板及胸背均有粉黄条,足有粉黄斑;腹部蓝黑色,基部几节背面有粉黄斑,臀毛簇粉黄色(雌蛾为蓝黑色),腹部腹面粉黄色,侧面有蓝黑斑(雌蛾则为蓝黑色,侧面有粉黄斑);前翅底色粉黄,中部为蓝黑色棒状条,带许多同色的辐射条,在前线有l0条,外缘有6条,后缘有6条及1块状斑,棒状条前缘有4个粉黄点,后缘中部有1个粉黄点,外半部有4条灰蓝色波浪纹;后翅基半部褐黑色,前缘及外半部粉黄色,有3黑纵条。
分布;广东、台湾;印度等。
7、猫目大蚕蛾
Salassa thespis Leech
翅展110-120毫米。体棕红至黄褐色,后胸背有赭红色毛丛,腹部各节间有红褐色及黄褐色环。前翅棕褐色,并散布黄色鳞毛,基线粉白色;中线由锈红色横带及半透明白点组成,倾斜度大;外线棕色齿状较垂直;亚外缘线锈黄色,不甚明显;后角宽大钝圆;中室有较大的粉绿色蝌蚪形斑,斑的外缘及上缘有黑色边。后翅基部有较长的棕黄色绒毛,内线粉白色,中线及外线棕褐色波状,中室有极似猫眼的大斑,斑的一半呈半透明蝌蚪形,另一半黑色,外围有白色及棕黑色圈、斑的外围有杏黄色镶边,上侧有黑色眉状半月环,斑的外侧有由半透明点组成的横带。
分布:陕西(秦岭)、福建、湖北。
8、中国虎尺蛾
Xanthabraxas hemionata Guenee
体色鲜黄有黑斑,翅的正反面色泽花纹均一致,内外线呈波状,央有碎黑斑,外线以外呈放射状条纹。此娥系中国特产,森林害虫。
分布:华北、华中、华西、华东。
9、黄螟
Vitessa suradeva Moore
翅展雄46,雌52毫米。头及胸金黄色,下唇须第3节及触角黑色;胸部、颈片及领片有成对带金属闪光的黑斑;中胸节背面有一黑点;前翅基部金黄色有2枚黑斑,两枚方形的前中斑,中域灰白,前缘下侧有两个锯齿形斑,另侧有椭圆形白点,外域黑色,翅脉上有白线。后翅白色,沿翅外缘一半蓝黑色;前、后翅缘毛灰色。
分布:海南岛;印度,锡金,斯里兰卡,缅甸,印度尼西亚。
10、鬼脸天蛾
Acherontia lachesis(Fabricius)
翅展100-125毫米。胸部背面有骷髅形斑纹,眼点以上有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节间有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在第五腹节以后盖满整个背面。前翅黑色,有微小的白色点及黄褐色鳞片间杂;内、外横线由数条深浅不同色调的波状纹组成,顶角附近有较大的茶褐色斑,中室有一灰白色小点。后翅黄色,中部、基部及外缘处有较宽的黑色横带三条,后角附近有灰蓝色斑一块。每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成虫7月间出现。
寄主:茄科、豆科、木犀科、紫葳科、唇形科等植物。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
11、旋目夜蛾
Speiredonia retorta L.
体长21-23毫米;翅展60-62毫米。雄蛾头部及胸部黑棕色泛紫色;下唇须基部红色。腹部背面大部黑棕色,端部及腹面红色。前翅黑棕色泛紫色,内线黑色,肾纹后部膨大旋曲,边缘黑色及白色;外线双线黑色,"〈"形,两线相距宽;亚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顶角至肾纹有一隐约白纹。后翅黑棕色,端区较灰,中线、外线黑色,亚端线双线黑棕色。雌蛾头部及胸部褐色,胸部背面带淡赭黄色;腹部背面大部黑棕色,有淡赭黄色横纹,端部及腹面红色。前翅淡赭黄色泛褐色;内线内侧有2条黑棕色斜纹,外侧有1黑棕色宽斜条。后翅色同前翅,内线双线黑色粗,中线黑色外侧衬淡黄色,亚端线双线黑色,波浪形,内线粗,其内缘直。
寄主植物:合欢。
分布:辽宁、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四川、福建、云南、广东;日本,朝鲜,印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