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中华蛩蠊

2022-11-30 17:42:00 420
中华蛩蠊

中文名:中华蛩蠊

别名:

纲目:节肢动物

科属:昆虫纲 蛩蠊目 蛩蠊科 蛩蠊属

体长:10毫米左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5-7年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雌虫有发达的刀剑状产卵器

中华蛩蠊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中华蛩蠊体长形,长约10毫米,头宽3毫米。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晓瑰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复眼黑色,且略狭,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唇基倒梯形,上唇略半圆形,下颚内颚叶基部着生一排刷状长毛,前端具2个小齿状突起。下颚须5节,第3节为1、2两节长度之和,约与第4节等长,第5节略长,顶端尖。触角丝状,34节,基部节较粗而短,向端部渐变细长,第一节最粗,第2节短,第3节约为第2节长的2-2.5倍,第4个节领,自第10节起逐渐变长。前胸背板长略胜于阔,前端较阔,后缘中部明显向内四进,中胸背板中长略短于后缘宽度,基部显较前胸背板后缘为狭。后胸背板阔约为其中长的1.7倍。腹部背板10节,密生深棕色绒毛,中部数节较阔,各节后角,有时包括后缘着生1或2根暗棕色刷状毛,末节(肛上板)端缘呈钝三角形,中央延伸成一向下弯曲的锥状体。尾须9节,基部两节很短。前足腿节粗短,长约为其中部最宽处的3倍,背面着生2行刺状毛,每行3-4根,外侧面光,内侧面有一些短毛,腹面内沿着生一排刺状毛,约15-18根,多数集中在端半部;胜节略短于腿节,腹面具2行刺状毛,每行4-5根,端末有2距,附节5节,背面观14节呈三角形,第5节长卵形,爪单齿。中足腿节显较前足为细,各侧面着生刺状毛;腔节约与腿节等长,各侧面具刺状毛,端距2根,附节同前足,后足腿节显较前、中足细长,背面具刺状毛2行,内侧面1行,腹面内沿10-12根,外沿7书根,胶节长于腿儿跑节,明显长于前、中足附节。

中华蛩蠊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中华蛩蠊仅分布在中国吉林长白山(约在北纬42°,东经128°)。
中华蛩蠊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处的地方,其栖息环境附近多湖沼、融雪以及水流湿处,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成虫、若虫栖息在山顶滑坡碎土石间、木头下,以及雪地、冰洞和其它洞穴中。
中华蛩蠊的采集地点处于岳桦林带上线,上接山地苔原植被带,生长有蒿、景天、棘豆、风毛菊、龙胆、马先篙、高草及苔藓、地衣等多种高山植被当地年均温在0℃ 以下,冬季积雪时间长达230天以上。

中华蛩蠊的详细介绍

中华蛩蠊(学名:Galloisiana sinensis)是蛩蠊科、蛩蠊属昆虫,无亚种。

e2b6ad337a302162a56e4942113b8456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中华蛩蠊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中华蛩蠊的活动时间在夜晚,主要活动方式为爬行,行动敏捷。

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因为成虫无翅,所以变态显得不明显。雌虫一次产1枚卵,卵黑色,选择的产卵地多在土壤中、石块下或者是苔藓里。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7年才能完成1世代。

造成中华蛩蠊濒危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中华蛩蠊的分布区过于狭小,仅在中国长白山海拔2000米的地方有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活动对中华蛩蠊的栖息地造成了破坏。

中华蛩蠊是蛩蠊目昆虫在中国的代表种,是极稀有的昆虫种类,它对蛩蠊目昆虫系统发育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