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美洲大蠊

2023-01-06 21:43:12 651

美洲大蠊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27~32mm,前胸背板(长X宽)6 X 9.5mm,前翅长26~32mm,总长38~42 mm。雌虫体长28~32mm,前胸背板(长×宽)7×9.4mm,前翅长20~27mm,总长38mm。
美洲大蠊属中大型昆虫。背腹扁平,呈长椭圆形,红褐色或褐色,体色因虫龄而有所变化。体表有油状光泽。雌雄虫体形相似,但雌虫体稍宽于雄虫。整个虫体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小,隐于前胸背板下方,从虫体背面观只能看到头顶端的一小部分,其颈部可以自由地向前后左右活动,所以其口器不是固定的下口式,而能向前伸展。头部有单眼、复眼及触角各一对。复眼较大,位于头上部两侧,占据了头的较大部分,单眼位于触角的内上方,白色点状,其皮下集聚着感觉细胞。头顶及两复眼间为黑褐色,复眼间距雄虫狭雌虫宽;下颚须淡褐色,端部两节褐色。触角发达,呈鞭状,由多节组成,其长度超过尾端,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口器是典型而发达的咀嚼式口器,由上唇、大颚、舌、小颚、下唇构成。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部分构成,而各部分又均由背板、腹板和侧板构成。前胸背板近梯形,前缘几乎平直,后缘缓弧形,边缘黄色,中央红褐色,近前缘处有“T”形淡黄色斑,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中胸和后胸背板形状几乎相同。在中胸和后胸的前方各有一对气门开口。胸部腹面骨化程度差,膜质部分宽。有步足三对,分别长在前胸、中胸、后胸的腹面,均发达,与其善于爬行有关。第一步足股节较长而粗大,腹面长有刺。有翅两对,均发达,前翅超过腹部末端,雄虫翅稍长于雌虫。双翅平时重叠于腹部背面。前翅革质,比后翅窄但稍长,深褐色。后翅膜质,半透明,浅褐色。前缘脉基部分叉,肘脉有不完全短脉和横脉。
腹部赤褐色,宽而扁平,但雄虫较雌虫稍窄而圆。腹部由十节组成,背板十个,雌雄虫的第十背板均特化为肛上板,雄虫第九背板和雌虫第八、九背板板均狭小不明显。第十腹节特化为外生殖器。雄虫第九腹板特化为下生殖板,其端部两侧长有尾刺一对。雌虫下生殖板无尾刺。在肛上板基部两侧长有尾须一对。尾须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由多节构成,上面长有许多感觉毛,这些毛能感受空气的流动、振动。在肛上板的内面有肛门开口,在腹部1~8节侧面背板和腹板之间均有气孔。

美洲大蠊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美洲大蠊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但它的分布伸达温带北部。在我国已有这种蟑螂报告的有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以及新疆等省(区)。它是广东、广西、海南以及福建南方诸省(区)的优势种。

美洲大蠊的详细介绍

美洲大蠊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是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

7bb6b3ba3a155e70863ea9fc0283ae2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美洲大蠊是杂食性昆虫,食普极广,对食物选择性不严格,但是有它们相对喜好的食物。美洲大蠊的食量大小与其生理活动的活跃情况成正比,一年中7、8、9月份的食量最大,这也是它们繁殖最为旺盛的季节。美洲大蠊均有耐饥饿不耐干渴的习性,连续5天不给食物,它们仍能生存并四处活动,若连续5天不给水,只喂干粮,它们多数死亡,或处于蛰伏状态。美洲大蠊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习性,即互相残杀。即使在食物、饮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仍频有互噬的现象出现,包括食卵、噬皮蜕、噬幼龄若虫和蜕皮若虫等情况。食卵现象比较多见,饲养缸中常见被食卵荚的残余部分,尾部夹持卵荚的雌虫被其他成虫追咬的情形也时有发生。但未发现若虫之间或成虫之间互食现象,所以它们仍能群聚在一起。

美洲大蠊喜好黑暗、隐蔽的环境,白天多隐匿在避光的缝隙、墙角等阴暗场所,夜间出来活动,在美洲大蠊生活的场所,夜晚突然开灯,就可看到它们四处逃逸。所以我们在饲养美洲大蠊时,在饲养缸中放置一些折叠纸板、纸筒以便遮光并供其栖息。美洲大蠊喜好聚集,尤其是低龄若虫常常群聚在一起,这可能与分泌的信息素有关。栖息时往往栖息在生活空间的最下层。

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各虫态所经历时间的总记载称为生活史或生活周期。美洲大蠊的生活周期(个体发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胚胎发育期,是在卵内完成的,卵的发育期约为43~56天;第二阶段为胚后发育期,从孵化为幼虫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历时半年左右,经十次左右蜕皮。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历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刚孵化出的个体称为1龄幼虫,以后每蜕皮一次即增长1龄,两龄虫态之间的历期称为龄期。美洲大蠊属渐变态类昆虫,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差不多,只是幼虫的翅发育不完争,生殖器官尚未成熟,每经历一次脱皮后其生殖器官逐渐发育生长。渐变态昆虫的幼虫称为若虫。所以,美洲大蠊的生活史分为卵、若虫、成虫二个阶段。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不久即可交配,从交尾到卵荚产生约需1天左右。成虫的寿命为1~2年。

下载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卵鞘初期为白色,渐变褐至黑色,每鞘有卵14~16粒,卵期约45~90天(热天只需要20~30天)。若虫约经过10次蜕皮后化为成虫,若虫期长约1年多,温度高、食料丰富时,只需4~5个月。雌虫成长1~2星期便产卵,一生可产30~60个孵鞘,多至90个。成虫寿命约1~2年,完成1代约需2年半。无雄虫时,雌虫能产不受精卵鞘,其中部分孵化出雌若虫,高温有利于无性生殖。此虫善疾走,也能作近距离飞行。但相比于最强的家栖蟑螂—德国小蠊,美洲大蠊若虫的成虫率不高,常常因为蜕皮失败、被天敌捕食等种种原因死亡,因此种群数量不会太多。

若虫发育为成虫后不久即可交配。求偶交配多在夜间20点后至凌晨3点前进行。求偶时,雄性表现不安,四处活动,常边爬边飞。遇上雌性,张开翅,有时在雌性周围转几圈,然后倒爬,朝雌性腹部对接,动作迅速,交接上后,原地不动,交尾达11小时之久。交尾时,多数是雌翅后端搭在雄翅后端上方,少数是雄翅后端搭在雌翅后端上方,雄性触角向上下左右不停地探动,雌性不作探动。受惊动时,大多是雄性拖着雌性逃逸。交尾结束后,雌雄虫分开,各奔东西。


美洲大蠊食性广泛,喜食糖和淀粉、污染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是世界性卫生害虫。

微信图片_20230106214820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科研人员发现美洲大蠊体表或多或少带有痢疾杆菌、沙门氏副伤寒甲乙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还有蛔虫、钩虫、蛲虫及兰氏贾弟鞭毛虫的卵等。据报道美洲大蠊的肠道中还常保存着活性霍乱弧状细菌、结核病杆菌、麻疯病杆菌等。此虫是人类许多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媒介,主要传染肠道病。美洲大蠊分泌物和粪便还含有致癌物质。

2022年4月14日,厦门海关在一个进境空集装箱中截获约2000只活体美洲大蠊,成为该关近年来在进境空箱中截获病媒生物数量最多的一次。

控制方法:一、下水道是蟑螂进入室内的主要通道,可以定期往下水道内灌入开水,将寄生在里面的蟑螂烫死,并盖紧水封。二、将洋葱、面粉、硼酸和灭蟑螂药混合在一起,再用手将其揉成直径约1厘米的小球,在牛奶中浸泡两三个小时后,放入空玻璃瓶中,并将瓶口用软硬适度的纸片盖好,用皮筋扎牢,中间扎个小孔。蟑螂闻味儿而来,很容易落入瓶底。三、蟑螂怕冷,多藏匿在电视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周围。可将这些地方作为清洁和消灭蟑螂的重点部位。此外,蟑螂还喜欢潮湿的环境,应尽量保持室内干燥、不留积水,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内。

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四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