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藤壶

2023-01-06 22:48:13 518

藤壶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蔓足类可分为有柄的和无柄的两大类。藤壶属于无柄蔓足类。有柄类如茗荷,被认为是原始的种类,有一长的肌肉质柄(peduncle)附着在基底上,柄由身体的口前部(preoral end)延伸形成。
藤壶口前部并不延长成柄,而是直接附着在基底上形成一宽阔的附着面,或钙质或膜质。顶端形成一圈骨板,或连接,或重叠排列,或完全愈合,因种而不同,其中包括峰板、喙板、侧板及侧峰板。在这一圈骨板的中央顶端是成对的可动的背板与楯板,两侧的背板与楯板之间有裂缝状开口,蔓肢由此伸出。骨板与外套之内为仰卧状的身体,蔓肢向上,身体向腹面弯曲,可分为头部与胸部,腹部退化。头部小触角用以附着,或消失仅留有粘液腺,具很强粘着力。大触角成虫期消失。6对胸足为双肢型分节蔓肢,细长具刚毛,用以捕食。蔓肢由顶端孔伸出,激动水流以滤食,口位于蔓肢之间,中肠膨大,有盲囊及肛门。没有心脏,但在闭壳肌之间有血窦,外套及蔓肢行气体交换,颚腺为排泄器官,食道周围有脑神经节,有中眼及复眼。卵巢位于附着面的外套壁中,一对输卵管开口在第一对蔓肢的基部,输卵管末端为输卵管腺,由它分泌卵囊,装满卵后由生殖孔排出并附着在外套壁上。精巢位于头区,有时延伸到胸部,一对输精管,末端延长成阴茎。阴茎可由体内伸出,插入邻近个体中排出精子团,因为它们多聚集生活。精子穿过卵囊使卵受精,并在其中发育并孵化出无节幼虫,后逐个释出体外,可放出上万个。幼虫经5次蜕皮后变成腺介幼虫,具两枚贝甲及六对蔓足,以第一对触角的粘腺分泌物开始附着。附着后蔓肢延长,身体弯曲,旋转,壳板出现,完成变态。几丁质外骨骼裹住外套壁及附肢,也周期性蜕皮,而外套壁向外分泌的钙质板不蜕落并不断增长,一般成体寿命2-6年。

藤壶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藤壶分布甚广,几乎任何海域的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都可以发现其踪迹。 藤壶是变渗性动物,只在盐度接近于体液并且变化不大的水域中能够生活,因此,大多数藤壶都密集地分布在港湾、港口及沿岸水域,附着在天然岩礁、码头堤坝、船舶浮标、海水管道、水产养殖设施及鲸、海龟、海蛇等生物有机体的体表。

藤壶的详细介绍

藤壶(学名:Balanus)其家族成员有500多种,在我国约有110多种。藤壶对海水中的盐度、温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泛地分布于我国沿海不同的水域。凡有硬物的表面,均可被其附着,甚至在鲸鱼、海龟等生物体的体表也会发现其附着的踪迹;附着在岩礁及船底的种类外形呈圆锥形或低圆锥形,壳较厚;与海绵共栖的种类呈卵圆形,壳质脆薄;与抑珊瑚共栖的种,其基底延长呈圆筒状;它们成群成片地集聚附着在一起,是节肢动物成型后营固着生活的海洋动物。在不同的盐度、温度的海域,有不同种类的藤壶。如在低盐、暖水、海水透明度低的近岸、港口多以泥藤壶为主要品种;高盐、暖水、海水透明度高的水域有三角藤壶、钟巨藤壶;水域开阔、透明度高的高盐海水水域则以红巨藤壶、三角藤壶为多见。

02a90f713cd205179463b96180b5689a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藤壶的幼虫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浮游,无节幼体,腺介幼体。腺介幼体是一种特殊的幼体形式,它无须摄食,此阶段仅仅是为了选择附着、变态的适宜地方。游泳着的腺介幼虫被流动的水流牵引附着到底质上,它们开始用其小触角运动。这种附着是可逆的。如果幼体不变态,它们能重新恢复游泳阶段,因为它们还保留着游泳的能力。一旦幼体附着,腺介幼虫便开始探查它所附着底质的各方面的理化性质。腺介幼虫以有规律的“步伐”在底质表面上运动,运动的距离一般较短,且每一步都很少改变方向或停止。当幼虫找到适宜的附着物后,从其第一触角第三节的附着吸盘的开口处分泌出胶体腺,第一触角被胶体包围,腺介幼虫开始了营固着生活,然后再变态为成体。

藤壶的幼虫无节幼体,经2-3周的发育,成为腺介幼体,腺介幼体在合适的附着物上吸附、固定。固定前腺介幼体用触角附着接触面,这种附着容易移动。故称为暂时粘附;此时若附着物表面适合附着。腺介幼体则会由暂时粘接转变为永久性粘接。固着后的腺介幼体发生变态成为藤壶成体,藤壶成体在附着基表面分泌出藤壶胶,使附着更加牢固 。藤壶胶分泌初始为液态,通过自组装和交联,最后凝聚成耦合底板和基底材料的胶质层,期间经历了复杂而有序的过程。这种胶体与附着物基材表面发生粘接的聚合过程使该胶体具有较大的内聚强度和抗生物降解性。

05d4cba02c8347001a70b49a744f768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藤壶的幼体具有向能性的特性。海洋中附着基表面的粗糙程度、光线及颜色往往会影响藤壶腺介幼体对附着物的选择。若附着基表面粗糙。表面能高,海水透光度差以及具有橘色和绿色表面的固体,往往是藤壶幼体比较容易选择的附着基。另外,海水中的理化因子,包括盐度、温度等等往往都会影响藤壶幼体的附着变态。从对网纹藤壶的繁殖、附着和生长的研究中发现:(1)藤壶的胚胎发育的速度与水温有关;(2)藤壶个体外壳的生长也与水温有密切的关系。藤壶各季附着的强度总体来说不同,其附着的生物量呈现夏、秋季较高,冬季最低的趋势。

藤壶虽为雌雄同体,但多为异体受精,在温暖的海洋环境里,一般全年均可繁殖,而在较寒冷的环境中,生殖则表现出季节性。吴尚憨等曾研究了青岛港纹藤壶的繁殖状况,观察到纹藤壶繁殖最盛季节为7-9月,在此期间纹藤壶从附着至性成熟这一过程只需23天,而在繁殖初期或末期,则需35-43天;至于排卵量,则不仅与个体大小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影响。而在舟山虾塘,纹藤壶的繁殖期介于4月中旬至10月,但全年均发现怀卵个体,而且在高温季节,母体还同时怀有2种类型的卵,从而缩短了纹藤壶的孵化间隔。另外,在舟山海区的日本笠藤壶、鳞笠藤壶和三角藤壶,其性腺发育和成熟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繁殖期处在全年水温较高时期,且怀卵量与年龄、繁殖时期、所处潮区和浪击状况等因素有关;但这两种笠藤壶部为迟热种,从附着至性成熟需2年以上时间。在厦门港,网纹藤壶性腺成熟也表现出周期性,每次排卵的时间与温度有关,而且第一次性成熟因季节和水温的不同而异。而位于热带海区的湛江港,则记录到一年四季均可采到带有成熟卵块的网纹藤壶。且全年都发现有藤壶附着。

b45c434b5815dddb11337be86290524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藤壶控”。在出版《物种起源》以前,他曾用了8年时间来研究藤壶。以藤壶为代表的蔓足类,是达尔文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观点进行研究的第一个生物类群。这项研究工作为他所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基础。正是因此,后人形象地将这段时期称为“八年藤壶”。达尔文所制作的藤壶标本,绝大多数成为博物馆的收藏。

浙江省玉环县的渔民,就将藤壶叫作“蛐”,敲藤壶叫作“打蛐”。也有的人则将它写作“触嘴”,如《玉环坎门镇志》中就记载:“或有余暇,到海滩岩凹钓取海螺,敲取藤壶(土名‘触嘴’),聊充菜肴。”《浙江省岱山县药物志》中称“白脊藤壶”,别名“锉”“锉壳”。“常成群附着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产动物体外。固壳近于圆筒状的圆锥形,壳口大,壳板厚,壳口上面有能活动的左右二对壳板。”《岱山县志》又称藤壶俗名“触”。

温州平阳称藤壶为“雀嘴”,《平阳渔业志》称它“重盐腌之,能久藏”。叶大兵编著《温州民俗》(海洋出版社,1992年)中称瑞安四珍包括龟脚、红蛋曲、神眼、雪鳗四种水产,其中红蛋曲即藤壶,“外壳近于圆筒形,内壳由三角形壳片合成,壳色带红紫,常成簇密集附着于海岛岩礁间低潮线附近岩石上,每年农历三月和六七月采挖,入汤烫过,敲去外壳,再加香料蒸熟,为佐餐佳肴”云云。

604e9fcbda1b66248d7c2503d66e13f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主要危害:增加船舶阻力耗损燃料,增加自重削弱抗风险能力,影响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妨碍仪器设备使用,影响渔业生产降低水产品质量,加速水下固着物局部腐蚀速率。

防除方法:按目前防污技术和防污研究方面所采用的原理,将其分为物理防污法、化学防污法和生物防污法。

物理防污法:人工或机械清除法、过滤法、加热法等。物理法中最先进的是低表面能涂料防污法,主要有氟聚合物和有机硅树脂材料两种。例如对浸没于海水中的各种同体物质及设施,如船舶或水下建筑设施,可采用降低附着物的表面能或使用低表面能的材料,改变附着物的颜色及附着环境等实现防除附着的目的。

化学防污法:采用化学物质对海洋污损生物进行毒杀,阻止其附着。可分为:直接加入法,电解法,化学防污涂料法。例如对于利用海水资源的海水冷却、循环系统和海上平台以及港口的海水管道系统可以用电解海水的方法进行防除。

生物防污法:采用生物活性物质作为防污剂来防止海洋污损生物的污损;具有防污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有机酸、无机酸、内酯、萜类、酚类、甾醇类和吲哚类等天然化合物。例如在天然无污染的辣椒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黏土复合,使辣椒素活性得以充分发挥。解决了低含量、高性能。

此外,改变构筑物及仪器设备材料的质地,在合适的地方使用不易被污损的材料,也是多途径防附着防污损的一种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