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瓢虫

2024-09-05 11:04:47 26

瓢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型通常为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瓢虫的成虫体长一般在1.0~16.0mm之间。它们的身体呈半球形,仅有黄豆粒大小;翅膀硬,具有金属光泽。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瓢虫家族成员众多,颜色鲜艳,常具有红、黑或黄色斑点,这些斑点分布在背上的鞘翅上,根据斑点数量和分布的不同,瓢虫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瓢虫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最为常见。中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新疆至青藏高原。根据这个特点,又把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
栖息于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因此草地、花园、果园和田野、树间,或爬行于花茎,或栖息在叶片下面等地区是它们的常见栖息地。可以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并且也能适应城市环境,常见于公园和街道绿化带等地。此外,瓢虫也能在城市环境中生存,特别是在公园和街道绿化带等地方,这些区域为瓢虫提供了避难所和食物来源,使得它们能够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瓢虫的详细介绍

52feb38e18908a9a2a44ab19b04b5ae4.jpeg

瓢虫(学名:Coccinellidae,二名法: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英文名ladybirds(又称ladybug)里的“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别名:胖小、红娘、花大姐、天道虫、金龟、珠仔龟、麦大夫,甚至因为某些种其分泌物带有臭味而俗称为臭龟子(但这也是混称)为鞘翅目瓢虫科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

全世界有超过6900种以上的瓢虫,中国已记录有10个亚科22个族83个属1072种,北美洲450种以上。瓢虫的成虫体长约数mm1cm程度,体型呈半圆球状,脚与触角短小。体色有黑、蓝、红、橙、黄、褐色等艳丽的色彩,身体上的图样也会因为种类的不同而多变。

瓢虫大有以下一些种类:七星瓢虫、二星瓢虫、四星瓢虫、六星瓢虫、双七瓢虫、九星瓢虫、十星瓢虫、十一星瓢虫、十二星瓢虫、十三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刀角瓢虫、大红瓢虫、红环瓢虫、纵条瓢虫、六斑显盾瓢虫、艳色广盾瓢虫等等。

简要

瓢虫是典型的半翅目天敌,肉食性瓢虫以蚜虫、介壳虫为食。属于草食性的食植瓢虫亚科(Epilachninae)则是极具破坏力的农业害虫 ,例如墨西哥豆甲虫(Epilachna varivestis)。然而瓢虫经常被利用作为生物防治剂,引进瓢虫物种能够驱赶并取代既有的瓢虫。

某些瓢虫遭受到强烈物理刺激时,会呈现假死状态,并且从关节处和刺处分泌出黄色的粘性刺激性体液。瓢虫的体液具有强烈的异臭与苦味 ,借此可以回避外来敌人的攻击[3]。 瓢虫鲜艳的体色可以说是警告外敌用的警戒色。因此鸟之类的生物少有捕捉瓢虫,但仍然有寄生蜂、寄生蝇、菌类等天敌存在。此外螳螂会捕食马铃薯瓢虫的幼虫。

依种类不同则食性迥异,主要可以区分为捕食蚜虫、介壳虫之类的肉食性,以白粉病菌等维生的菌食性,以茄科植物等维生的草食性共3种类。 因此对农作物而言可以类分为益虫与害虫。近年来肉食性种类在农作物的有机栽培时, 被利用为取代农药而使用的生物农药。

外形特征

其体型通常为短卵型至圆形,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瓢虫的成虫体长一般在1.0~16.0mm之间。它们的身体呈半球形,仅有黄豆粒大小;翅膀硬,具有金属光泽。身体背面强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从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紧密相连,通常宽度相近。头常嵌入前胸中,有时完全被前胸背板盖住。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细小短毛瓢虫家族成员众多,颜色鲜艳,常具有红、黑或黄色斑点,这些斑点分布在背上的鞘翅上,根据斑点数量和分布的不同,瓢虫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七星瓢虫的鞘翅上有7个黑点,而二十八星瓢虫则有更多的斑点。

七星瓢虫是瓢虫中的一种,其身体椭圆形,体长5.2~7mm,体宽4.0~5.6mm。头部黑色,触角深棕色,头部两侧前角各有一个四边形的淡黄色斑点。小盾片为黑色,鞘翅上有7个黑点,两侧基部各有一个三角形黄白色斑点;腹部和腿部都为黑色。

大多数瓢虫具有以下3个特征:即下颚须端节斧形,跗节隐4节式和第一腹板具后基线,这些特征可与其它近缘种相区分。瓢虫的足及触角较短(通常不明显),鞘翅背面无明显的刻点等特征也有助于与其他近似科相区别。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瓢虫独特的外观,使其在昆虫世界中独树一帜。

分布栖息环境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以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最为常见。中国大陆的动物区系分属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分布的中心地区;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的华北和内蒙、新疆至青藏高原。根据这个特点,又把中国分为三大自然区——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此外,瓢虫还被引入到其他地区,例如从1951年到1971年,北美也引进了七星瓢虫,这些地方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得瓢虫能够繁衍生息。它们适应各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因此草地、花园、果园和田野、树间,或爬行于花茎,或栖息在叶片下面等地区是它们的常见栖息地。可以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并且也能适应城市环境,常见于公园和街道绿化带等地。此外,瓢虫也能在城市环境中生存,特别是在公园和街道绿化带等地方,这些区域为瓢虫提供了避难所和食物来源,使得它们能够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c6580da7fd717b5456336bd67b8f974c.jpeg

生物生命周期

瓢虫是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过4个虫态,卵、幼虫、蛹和成虫。幼虫与成虫习性相同,生长迅速,食量大,有4个龄期。成虫每年繁殖1-2次,产卵量多达400枚卵,孵化期大概7天。寿命一般只有3年。

卵:成虫于交配后,虫卵常为长卵形或纺锤形的,两端较尖,颜色从浅黄色到红黄色,呈黄色、白色、桔黄色和粉红色等。不同种类产卵的习性也有不同,卵的长度0.25~2.00mm不等有单产,也有卵多个成堆竖立在一起。雌虫产卵时,卵通过雌虫的精子贮存器开口时才受精,这时精子通过卵一端的许多小孔(卵孔)进入卵内会攀附在食物近处进行产卵,以供初孵幼虫取食。

幼虫:孵化后的幼虫不具翅膀,腹部向后方延伸,在体形上差异很大,爬出来的小幼虫会停在卵壳上,通常几个小时,至多一天,等待体表、口器等器官硬化。随后小幼虫分散觅食。一般头部口器向下,有3对发达的胸足,腹部末端形成一足突,在行动及化蛹时起到固定躯体的作用。瓢虫体态常呈纺锤形,亦有背面拱起,一些类群背面有刺疣或毛疣,部分体扁平而背面无枝刺亦无毛疣,甚有背面蜡质物覆盖,身体上有突起与刺,和成虫型态迥异。通常有3次蜕皮而把幼虫分为4个龄期。蜕皮前停止取食,用它尾部的肛器固定在基质上,头向下而蜕皮。化蛹前,4龄幼虫不食不动

甲虫类之中有幼虫与成虫食性不同的情形,而瓢虫多为幼虫与成虫取食相同的食物。此外肉食性的瓢虫当食物不足时,偶尔会出现同类相食其他幼虫或蛹的情形。成长到一定程度后的幼虫在植物的叶背等处结蛹。瓢虫的蛹为裸蛹,化蛹前以腹部末端的足突固定其躯体在与基质相粘的一端。呈椭圆形,翅膀短小,不过此时已经接近成虫的型态。生长季节,多数瓢虫的卵历期为2~4天,幼虫9~15天,蛹4~8天,从卵到成虫出现需16~25一些化蛹后的脱皮壳置于蛹体尾端,蛹体完全外露。也有化蛹后的脱皮壳不脱落于蛹体的尾端,而仅前部或背面中央开裂,腹部会附着于枝干处以避免掉落地面包围蛹体的大部分硬化,成为蛹的蔽护物

成虫刚破蛹而出的成虫翅膀为黄色,鞘翅非常柔软,浅色而无斑纹,鞘翅上的斑纹逐渐出现,有时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或几周。但随着翅膀硬化,会呈现出特征的图样。在春天至秋天可以常见到瓢虫的成虫。大部分的瓢虫以成虫的型态度过冬天,越冬之际会以群体形式躲在石头与倒木的底下,群体的规模从数只到数百只,甚至数万只。

瓢虫的寿命各不相同,一些休眠期较长的种类,成虫可生存1年左右,生活两年也较常见。有些成虫如果没有合适的产卵条件,成虫可以不产卵而度过第二个冬天。

生活习性

瓢虫喜欢成群迁飞,无固定居所,能忍受各种恶劣的气候,会游泳和潜水进一步增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捕食能力。瓢虫主要以蚜虫、介壳虫等危害庄稼的害虫为食。

觅食

瓢虫根据食性可以分为两大类:植食性和肉食性。肉食性瓢虫占瓢虫的绝大多数,它们主要以捕食农业害虫为主,包括各种蚜虫、介壳虫、粉虱、叶螨及其他节肢动物。肉食性瓢虫中,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最有名的种类之一,它属于肉食性瓢虫,以其鲜艳的红色或橙黄色鞘翅和每边各有的三个黑点以及中央的一个黑点(共七个黑点)而得名。七星瓢虫特别喜欢吃棉蚜、桃蚜等,每天能吃掉上百只蚜虫,因此被视为农田、菜园、果园中的益虫。瓢虫的捕食方式主要是通过其肉食性行为,捕食各种农业害虫。寻找适宜的生境即猎物的寄生植物,然后在植物上寻找猎物,抓住并捕食。显然,在寻找生境过程中,视觉起着重要作用;但亦有列外,有些植物挥发性物质对一些瓢虫的寻食产生作用,如对灰眼斑瓢虫而言,松树的挥发性物质更有吸引力。

综上所述,瓢虫主要通过其肉食性行为捕食农业害虫,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瓢虫的食谱中包括多种农林害虫,使它成为了生物防治“天敌”的有力候选(天敌专业术语,指自然界中某种动物专门捕食或危害另一种动物)。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介壳虫、粉虱、螨类等有害昆虫的数量,减少对农药的依赖,保护植物的健康和产量。

物种危害

不是每种瓢虫都是有益的,二十八星瓢虫就是危害蔬菜的典型的有害瓢虫,以危害茄子和马铃薯为主

de0aa204036d5cbb06b82e15e398ed14.jpeg

种类介绍

按食性划分

[捕食性]:有一定程度的专一性。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代表性瓢虫。体长约8mm,翅膀为红色,正如中文名称所提示,其有7个黑色图纹。在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图样的差异存在。以蚜虫与叶螨维生,当食物不足时幼虫间会有同类互食的情形发生。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广泛分布于亚洲等地,和七星瓢虫并列为代表性物种。体长约7mm。与七星瓢虫不同的是体色变化性大,有黑底2个红斑、黑底4个红斑、红与黄色多图样等。捕食蚜虫。

六条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us)体长约5mm,比异色瓢虫略小。翅膀为黑底色4个红斑,有和异色瓢虫图样相近的种类在而不易分辨。以蚜虫维生。

大龟纹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又称为六斑异瓢虫,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翅膀有黑底橙色的图样,由于和龟壳形象相似而得其名。捕食胡桃金花虫的幼虫。

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和大龟纹瓢虫图样相似,但体长只有约4mm。食物来源为蚜虫。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虫(Illeis koebelei)亦称为黄瓢虫。体长约5mm。胸部上为白底的2个黑色斑点,整个翅膀皆为黄色。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十二斑褐菌瓢虫(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称为白瓢虫。体长约4mm。体色为黄褐色,有淡白的斑点。以白粉病菌等维生。

[植食性]只有食植瓢虫亚科为草食性。草食性瓢虫的特征为,与肉食性瓢虫相较下翅膀不具光泽。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种瓢虫体长约7mm,在淡褐色身体上有28个黑色斑点。马铃薯瓢虫亦称为大二十八星瓢虫,身体和黑点比茄二十八星瓢虫略大。由于它们会集体吃茄子与马铃薯的叶子而被视为害虫。在食植瓢虫亚科中马铃薯瓢虫所分布的区域纬度最高,最北达到滨海边疆区。茄二十八星瓢虫则是自北海道以南,遍布到东南亚一带。

波氏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见于日本冲绳诸岛、台湾兰屿等地。以葫芦科植物的叶子为食。

锯叶裂臀瓢虫(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见于日本八重山诸岛内的与那国岛等地、台湾兰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