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日本蜘蛛蟹

2022-07-21 00:52:53 412

日本蜘蛛蟹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日本蜘蛛蟹体重16至20千克,平均长度3米,双螯张开跨度可达4.2米。体内有极灵敏的感震器官,可分辨海面上的运动物体,而且这种蟹在水中活动异常灵活敏捷。巨螯蟹体形呈梭形,两端尖尖,10条蟹爪既长又锐利,特别是那对螯似钢钳,非常强劲有力,全部爪子展开,可覆盖3米直径的范围。
日本蜘蛛蟹属于短尾下目,虽也称为蟹,但与短尾次目中真正蟹类不同。该蟹的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头胸部的背面覆以头胸甲,额部中央具第1、2对触角,外侧是有柄的复眼。口器包括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头胸甲两侧有5对胸足。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头胸部的腹面。雄性腹部窄长,多呈三角形,只有前两对附肢变形为交接器;雌性腹部宽阔,第2-5节各具1对双枝型附肢,密布刚毛,用以抱卵。
日本巨型蜘蛛蟹虽然不是最重的,但却是名气最大的节肢动物。钙化的甲壳只有约37厘米长,但拉伸时,除了身体,一个螯足可近4米长。 背甲为子圆形和梨形。头部较窄,头胸甲宽40多厘米,雌性虽然腹部较雄性略小,但头部则往往更宽。刺和粗短的结节(增生)覆盖着甲壳,壳体的颜色范围为暗橙色到浅棕色。它们具有很神秘的色彩,终身无法改变颜色。头上的背甲扩展的形状为两个细长的刺,从两眼中间突出部分。吻前部形成剌。
日本蜘蛛蟹一生要蜕壳15到20次。每次蜕壳前,日本蜘蛛蟹会从旧壳中吸收钙质,并分泌酶将旧壳与身体分离开来,然后在旧壳下重新长出一层柔软的、薄如纸的新壳。这个过程持续几个周的时间。
在蜕壳前一天,日本蜘蛛蟹开始大量吸收海水,身体膨胀撑开旧壳,以便从旧壳上的裂缝中脱离出来。蜕壳时,日本蜘蛛蟹的背部先从裂缝中脱出,然后从后往前足部依次脱出。整个蜕壳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刚蜕壳的日本蜘蛛蟹体甲非常柔软,这个时候的日本蜘蛛蟹非常脆弱。蜕壳一方面出于蟹体生长的需要,另一方也可以帮助日本蜘蛛蟹摆脱旧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还可使破损的甲壳得到修复。
日本蜘蛛蟹是杂食性动物,植物、动物均有摄食。更多情况下,日本蜘蛛蟹营腐生生活。它们通常在海底床游荡,捡拾动物尸体、腐烂的组织等食用。
日本蜘蛛蟹通常独自觅食,种群内很少互相交流。

日本蜘蛛蟹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日本蜘蛛蟹分布于日本附近太平洋沿岸,水深50-300米。大多仅限于日本列岛,通常在北纬30至40度之间。最常发现在相模、骏河和土佐湾,以及关纪伊半岛的海岸。已经发现南至俄罗斯远东和澳大利亚,中国台湾东部。这是因为拖网渔船或极端天气而使人们能够更多的往南扩大活动范围。
日本蜘蛛蟹最常栖息的大陆架和斜坡的沙滩和岩石底部,平均深度在150-300米,一般在水深180米左右活动。在产卵季节,蟹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停留在浅水域,50米左右。在骏河湾,则生活在水深300米,温度大约是10摄氏度。年轻的螃蟹在气温升高时大多生活在较浅的地区。

日本蜘蛛蟹的详细介绍

日本蜘蛛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蟹,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和节肢动物,是生活在日本东南沿海海域中的奇特生物,也是国内流言中所谓“杀人蟹”的原型。这种已知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甲壳类动物生活于深海底层。由于没有游泳肢以及气室或气囊,日本蜘蛛蟹完全不具备游泳或浮水的能力,只能在海底以不快的速度爬行觅食。那么它是如何“杀人”的呢?

1658337359661411.jpeg

其实,对于“甘氏巨螯蟹杀人”是源于一个翻译上的失误。和许多蟹类动物一样,甘氏巨螯蟹(日本蜘蛛蟹别名)有食腐的习性,常在海底捡食各种动物的腐尸,所以它在英文中有一个俗名是“Dead Man Crab”。然而,“Dead Man Crab”在传入中国时被人错误地翻译为“杀人蟹”,随即又衍生出了一些子虚乌有的故事,这才使甘氏巨螯蟹无端背负上了杀人的“罪名”。实际上,甘氏巨螯蟹非但杀不了人,在其主要分布的日本海域还时常被当地渔民擒获,沦为人类的食物或水族馆的“阶下囚”。

日本蜘蛛蟹不能改变体色,但其斑驳、凹凸不平的体甲使它们很好地和海底环境融合,它们属于“装饰蟹”家族——它们会将体甲表面覆盖藻类、海绵动物等作为伪装。

尽管日本蜘蛛蟹的步行足很长,但很脆弱,容易折损。据报道,折损三条步行足的蜘蛛蟹依旧可以存活。有时,折损的步行足在蜕壳时可以恢复。它们的步行足末端向内弯曲,能够帮助它们灵活得攀爬和勾住岩石,但不能用来抓取物体。

虽然有着看似凶残的外表,但日本蜘蛛蟹的性情温和。它们的触角退化,眼柄短而粗。它们不是活跃的捕食者,也没有太多猎食者,所以它们的感觉系统都相对迟钝。

据科学家推测,日本蜘蛛蟹的寿命可达50-100岁,是蟹中之最。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中为"未评估"。

在日本,早春的1-3月是蜘蛛蟹的交配季节,为了保证物种的繁殖,法律禁止渔民捕捉蜘蛛蟹。日本蜘蛛蟹在过去的40年里数量大幅度下降,专家提出希望通过人工培养幼蟹以恢复种群数量。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