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角蝉(Membracidae)是昆虫纲同翅目中刺蛾总科的一类,属于飞虱科(Membracidae)的成员,常被称为“树虱”或“刺虱”、刺虫,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000种已知的角蝉。它们以独特的外形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著称,尤其以其背部独特的突起物形状闻名,突起物通常酷似植物的刺或树皮,这使得它们很容易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伪装大师。

角蝉的基本特征
体型:刺虫体型小巧,一般长约5-12毫米,形态相对简单,颜色从绿色、棕色、黑色到黄色不等,有些种类甚至有明亮的花纹或色斑。
背部突起物(盾状突起):刺虫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背部的盾状突起物,这些突起物形态各异,部分种类的突起物看起来像树枝、树刺、叶片、甚至是其他昆虫的模样。通过这种形态上的伪装,刺虫能够有效躲避捕食者,如鸟类和其他捕食性昆虫。
吸食方式:刺虫属于吸食性昆虫,主要以树木和植物的汁液为食,它们利用细长的口器刺穿植物的表皮,吸取植物的汁液。
角蝉的分类
有多个亚科和属,以下是角蝉家族的一些主要分类:
木虱亚科(Centrotinae):这种角蝉的背部突起物通常类似植物的叶片或树干的突起,用于伪装。
飞虱亚科(Membracinae):这一类刺虫拥有扁平而大部分为圆形的突起物,颜色较为暗淡,用来模拟树皮或苔藓。
Heliconinae亚科:具有明亮的颜色和精细的纹路,背部突起物复杂多样,常常模仿周围环境中的花朵或昆虫。
角蝉的行为与生态
伪装与防御机制:角蝉的背部突起物不仅用于伪装,还可以威吓捕食者,例如,它们有时会模仿蚂蚁、蜂类等昆虫,以便吓跑潜在的威胁。
群居行为:某些种类有明显的群居行为,它们通常会聚集在树枝或叶片上,以集体行动提高防御能力。
交配与繁殖:刺虫通过发出振动信号进行交配求偶,雌虫会在植物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通常继续留在母体附近,由母亲照料一段时间,这在昆虫界是相对少见的亲本照料行为。
分布地与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它们多栖息在树木和灌木丛中,尤为喜好潮湿的环境。在这些地区,角蝉可以非常繁盛,数量庞大且多样性极高。
角蝉的生态作用
传粉作用:尽管角蝉是吸食植物汁液的害虫,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也可能帮助植物传粉,特别是在迁移或移动时可能携带花粉。
蜜露生产:角蝉会分泌蜜露,这是一种含糖的液体,蚂蚁等昆虫会追随刺虫,以获取蜜露。蚂蚁也会“保护”刺虫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从而形成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害虫:角蝉有时会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它们大量吸食树木和作物的汁液时,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减缓,甚至死亡。在果树和某些经济作物中,角蝉被视为害虫,需要进行控制。

角蝉的食用情况
并不是传统的可食用昆虫,且由于其体型较小,营养价值不高,因此在人类食物链中很少见。不过,在一些昆虫食用文化盛行的地区,像东南亚,可能有以昆虫为食的习惯,但角蝉通常不会作为食材被广泛利用。
角蝉的保护现状
角蝉的数量通常较为稳定,且因种类繁多,并未有被列入濒危动物的名单。但它们的栖息地——如热带雨林——面临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等威胁,因此部分角蝉物种的生存环境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角蝉等小型生物的生存同样至关重要。
总结
角蝉是昆虫世界中外形奇特且多样性极高的一个家族。它们以独特的背部突起物和高度发达的伪装技能著称,适应了各种热带和亚热带环境。尽管它们在农业上有时被视为害虫,但它们也为生态系统的平衡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在与蚂蚁的共生关系中。角蝉的存在进一步展示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角蝉(Membracidae)是刺虫科的一种,属于同翅目,常被称为树蝉或角虱。角蝉以其背部特有的角状突起闻名,这种突起有助于它们在树枝和植物上伪装。角蝉的种类非常多样,已知全球有超过3000种角蝉,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角蝉种类及其特点:
1. 牛角蝉(Umbonia crassicornis)
分布地: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有时也可以在北美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看到。
外貌特点:牛角蝉因其背部类似牛角的突起而得名。其背部有一个巨大的、向后弯曲的刺状结构,通常呈绿色或黄色,能够与植物的刺融合在一起,起到伪装作用。
生态特性:牛角蝉主要栖息在树木和灌木丛中,吸食植物汁液。它们的伪装能力非常强,通常与环境融为一体。
2. 三角形角蝉(Membracis mexicana)
分布地: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特别是在热带雨林中较为常见。
外貌特点:这类角蝉的背部突起呈三角形,突起物相对扁平而宽,通常呈现棕色或绿色,与树皮非常相似。
生态特性:三角形角蝉常在树木上成群出现,背部的突起可以有效保护它们免受天敌的攻击。
3. 叶形角蝉(Cyrtolobus tuberosus)
分布地:主要见于北美洲,尤其是在美国东部地区的森林和灌木丛中。
外貌特点:叶形角蝉的背部突起形状酷似树叶,颜色也与周围的叶子颜色相仿,通常是绿色或棕色。它们的背部结构让它们很难被捕食者发现。
生态特性:它们通常单独生活在树枝或叶片上,以植物汁液为食。
4. 盔甲角蝉(Thelia bimaculata)
分布地: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喜欢生活在温带森林和湿地附近。
外貌特点:盔甲角蝉的背部突起像一片盔甲,宽大而坚固,通常为暗褐色或灰色。突起物的颜色和形状让它们看起来像是树枝上的结节。
生态特性:它们吸食树木的汁液,尤其喜好橡树,常常在树皮上形成集群。
5. 犄角角蝉(Bocydium globulare)
分布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尤其是在巴西、秘鲁等地的森林中常见。
外貌特点:这是最独特的角蝉之一,其背部突起物酷似“犄角”,而且顶端有小球形结构。整体看起来就像昆虫背着一对犄角和小球,非常异形。
生态特性:这种角蝉在树叶上活动,背部的犄角状突起让它看起来像是植物的种子或果实,达到伪装效果。
6. 盾状角蝉(Stictocephala bisonia)
分布地: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南美洲,常见于草原、果园和林地。
外貌特点:盾状角蝉有一个背部类似盾牌形状的突起,通常是绿色或褐色,突起部分较为扁平,形态像是植物的叶片。
生态特性:它们主要寄生在果树和灌木上,吸食植物的汁液,有时被认为是农作物的害虫。
7. 透明角蝉(Smilia camelus)
分布地:分布于北美洲,尤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森林中较为常见。
外貌特点:透明角蝉的突起物相对细长,形状像是植物的细枝,颜色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进一步增强了它的伪装效果。
生态特性:这种角蝉依附在树枝上,静止不动时很难被发现,主要以树木的汁液为食。
8. 长角蝉(Enchenopa binotata)
分布地:分布于北美洲东部,尤其喜欢潮湿的森林和河流边。
外貌特点:长角蝉的背部突起像是细长的牛角,颜色通常为绿色或褐色,模仿树木枝条的形态。
生态特性:它们常常出现在多种植物上,尤其是葡萄藤和橡树,吸食植物汁液,并利用背部突起进行伪装。
总结
角蝉家族中的种类繁多,每种角蝉都有其独特的外貌和生态特性。它们通常利用背部的突起进行伪装,以躲避捕食者,并适应了不同的生境,从热带雨林到温带森林,从树叶到灌木丛,各地的角蝉都有其生存的策略。通过这种特殊的伪装技能,角蝉展现了大自然中的多样性与奇妙的进化路径。

角蝉(Membracidae)主要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因此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视为害虫,尤其是在农业环境中对经济作物和果树有害。
角蝉作为害虫的情况:
角蝉作为益虫的情况:
虽然角蝉通常被视为害虫,但它们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一定的生态角色:
结论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角蝉并不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但在农业和园艺中,当角蝉种群过多时,它们可能会对作物造成损害,因此被视为害虫。针对不同种类和环境,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角蝉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角蝉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天敌,这些天敌能够捕食或寄生角蝉,帮助控制其种群数量,维持生态平衡。以下是角蝉的主要天敌:
1. 鸟类
2. 蜘蛛
3. 寄生蜂
4. 螳螂
5. 青蛙和蜥蜴
6. 蝙蝠
7. 蚂蚁
8. 捕食性昆虫
9. 寄生真菌
总结
角蝉的天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的多个生态位,包括鸟类、蜘蛛、螳螂、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寄生或感染,有效地控制角蝉的种群,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农业或果园中,利用角蝉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是一个可行的策略,有助于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是否有毒
角蝉本身没有毒,它们不会通过叮咬、刺吸或分泌毒素对人类或其他动物造成直接的毒害。不过,它们的行为可能会间接对植物产生负面影响:
1. 对人类无毒:
2. 对植物的影响:
总结
角蝉本身并没有毒性,对人类和大多数动物无害。然而,在农业和园艺中,由于它们可能损害植物的健康,角蝉仍然可能被视为害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它们通过伪装和其他防御机制保护自己,而非通过毒性。
习性形态
头部与体轴垂直,具有两枚单眼,位于复眼间。触角刚毛状,三节;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至腹部上方,常将体躯大部盖住,且具有各式角状突起,这是该科的显著特征。小盾片隐或显,前翅透明或半透明,足的胫节有棱,跗节三节,后足基节横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