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伊河海豚
别名:伊洛瓦底海豚,鳍海豚
纲目:鲸目
体长:1.46-2.75米
体重:114-143kg
寿命:28年左右
保护级别:二级
伊河海豚(学名:Orcaella brevirostris)外文名Irrawaddy dolphin,无亚种。
伊河海豚是群居性动物,通常3~6头聚群活动,群成员的社交行为发生在群内和群外,它们也与其它群组混游。伊河海豚侦察时会将头部伸水面环视四周。当它们浮出水面呼吸时,仅露出头顶,这一过程非常短暂。已知吉尔卡湖的伊河海豚会游上河口沙洲,在沙子里翻滚,若受惊扰则退回水中。
伊河海豚游泳缓慢、悠闲。以平稳、缓慢的翻转动作浮升海面。潜水时间约30~60秒,之后经常一连快速呼吸3次;受到惊吓时,能在水中待上12分钟。在多次深潜间隔期,身体露出水面的机会只有14%(相比总次数),期间的水面动作包括旋转、溅水或击浪和拍水。常有浮窥、鲸尾击浪、跃身击浪、吹水泡、侧身翻滚以及停留水面的行为;“吐”水也很常见,但此行为的原因不明。伊河海豚会采用小角度的水平跳跃,但不完全跃离水面。深潜时会将尾干拱起。浮窥时嘴边可能会“吐”水。喷气经常难以得见。未知有无船首乘浪行动。曾有与伊洛瓦底江和湄公河的渔夫合作,将鱼群赶入渔网的记录。
伊河海豚主要以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捕食时偶尔向鱼群吐水。
伊河海豚以卡搭声、叽叽声及嗡嗡声沟通,主频率达60千赫,可能也用于回声定位。
北半球的交配季在12月至次年6月,分娩期大约从6月持续到8月(印度吉尔卡湖是例外,那里的伊河海豚繁殖率很低,3年仅产1仔)。妊娠期大约9个月(两份圈养繁殖个体的妊娠期在14个月)。初生仔豚体长96厘米,重12.3千克。出生后的前7个月,仔豚体长和体重分别增加59%和266%。约6个月大时,仔豚开始吃鱼;2岁左右完全断奶;3~5年长成(成年海豚)。伊河海豚的性成熟度被认为和生长速率正相关。像多数哺乳类动物一样,母豚投入大量时间抚育幼豚。从初生到7个月大,幼仔完全依赖母豚的营养;7个月后,幼豚留在海豚群,继续接受母豚喂食,但也捕鱼。伊河海豚的最大年龄记录都来自渔网的死亡样本,大概在28岁左右。
尚未调查过伊河海豚的全球种群,区域数量也未有估计。严格的种群统计只在以下小片地区进行:菲律宾的马拉帕亚海域有77(CV=27.4%)头(Smith et al. 2004);湄公河至少有125(95% CI=114~152)头(Beasley et al. 2007);印度尼西亚的马哈坎河有70(CV=10%;95% CL=58~79)头(Kreb et al. 2007);缅甸伊洛瓦底江约有58~72(Smith et al. 2007)头;孟加拉沿海水域有5,383头(Smith et al. 2005);孟加拉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有451(CV=9.6%)头(Smith et al. 2006)。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 附录Ⅰ和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易危物种(VU),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他鲸类)。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