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喙鲸外文名Baird's beaked whale,可能是所有喙鲸中体型最大者。
贝氏喙鲸外观与阿氏贝喙鲸十分相似,以致有人认为两者应属同一品种。然而彼此的栖息地互相隔离,而且贝氏喙鲸的体型可能稍大一些。贝氏喙鲸较为人所知。与阿氏贝喙鲸一样,雌雄两性皆有突出的牙齿,但老鲸的突齿可能磨损至牙龈面。前方的一对牙齿尤其显著,在耀眼的阳光下,与黝黑的肤色及周遭的海水相应,经常显得闪亮雪白。尽管其分布范围与出没在太平洋东部热带的南瓶鼻鲸并未重叠,但是两者还是可能混淆。贝氏喙鲸的仔鲸还可能与其他较小型的喙鲸品种搞混。
在捕猎区会远离船只,但在其他区则比较容易亲近。低矮的树丛状喷气有时清晰可辨。当它们浮升呼吸时,前额与嘴喙常先破水而出。通常在背鳍浮现前,喷气孔即隐没。整个小群聚集得非常紧密,会一起浮升与喷气。一般浮现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曾观察到浮窥,鲸尾击浪,浮漂,以及跃身击浪(此较罕见)。
贝氏喙鲸以5~20头为一群, 但有时能看到一些多达50头的群。贝氏喙鲸是深潜水者,深潜通常持续25至35分钟,最长的潜水时间67分钟,两次潜水之间的间隔1~14分钟。喷潮低而圆,很显著,常迅速地一个接一个地喷出。
贝氏喙鲸主要摄食底栖性鱼类(比如深海鳕科Moridae、长尾鳕科Macrouridae)和头足类,偶食大洋性鱼类如马鲛、沙丁鱼、竹刀鱼。
贝氏喙鲸在鳍肢和尾叶上有虎鲸的齿痕,提示它们可能遭到虎鲸的猎捕。在牙齿上有鲸虱和有柄的藤壶附着,在皮肤上有鲸虱。在胃、肝、皮脂和肾有大量粗尾线虫寄生。
雄性在6~11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84年。雌性在10~15龄性成熟,最大年龄约54年。在性成熟的个体中,雌性约占23%,这也表明雌性的寿命比雄性短。雌性终身可以排卵,平均每2年排卵1次,没有证据提示雌性有后繁殖期。产仔高峰在3月和4月。初生幼鲸体长约4.5米。
在北太平洋西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其余北太平洋西部海域),贝氏喙鲸的三个亚群已被确认,它们在那里已被捕捞了几个世纪。北太平洋东部的贝氏喙鲸数约为1100头,其中包含了美国西海岸的228(CV=51%)头(Barlowet al. 2006,Carettaet al. 2006)。
日本从17世纪开始猎捕贝氏喙鲸,规模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个猎捕强度最高的时期,年捕获数超过300头。国际捕鲸委员会给日本捕鲸业的捕猎限额是日本海8头,鄂霍次克海南部2头,太平洋沿岸52头。只对日本海域的贝氏喙鲸作过数量调査,估计约7000头。其中太平洋沿岸5029头,日本东部海域1260头,南鄂霍次克海660头(Miyashita 1986,Kasuya 2002,Barlowet al. 2006),数据可能有低估,因为目测法通常不能反映鲸鱼长期潜水以及无显著浮升的实际情况(Barlow 1999)。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鲸目*其它鲸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数据缺乏(DD),2008年评估。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