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是指头足纲中鹦鹉螺目之下的一个科级分类,鹦鹉螺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的大量触手、寿命很长、使用针孔成像眼,是现存唯一具有完整贝壳的头足类,也是著名的海洋软体动物之一。目前鹦鹉螺的种群数量较为稀少,虽然不至于灭绝,但其生活环境需要特殊的水压,难以人工繁殖。鹦鹉螺科的物种们在地球上已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
藤壶(学名:Balanus)其家族成员有500多种,在我国约有110多种。藤壶对海水中的盐度、温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广泛地分布于我国沿海不同的水域。凡有硬物的表面,均可被其附着,甚至在鲸鱼、海龟等生物体的体表也会发现其附着的踪迹;附着在岩礁及船底的种类外形呈圆锥形或低圆锥形,壳较厚;与海绵共栖的种类呈卵圆形,壳质...
东方蜚蠊(学名:Blatta orientalis)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蟑螂。东方蜚蠊极贪食,不论脏、臭、香的各种食物,或是人的痰、粪便它均喜食,常将部分摄入的食物从胃中呕出,并将粪便排在食物上,既有臭味,又有传播细菌的作用。有群集性,白天群居潜伏于黑暗的隐蔽场所,如仓库、加工厂内的各种缝隙,厨房、食堂的灶墙、橱桌、案...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分布最广泛,也是最难治理的一类世界性家居卫生害虫。德国小蠊最早起源于高温、高湿的非洲,现仍喜欢栖息在比较温暖、潮湿的环境。若虫与成虫有相同的习性,为负趋光性昆虫,它们白天躲藏在温暖潮湿和黑暗的隐蔽场所,如墙壁、天花板、橱柜和台桌等家具的缝隙、角落;杂物堆、阴沟、各种...
美洲大蠊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是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美洲大蠊是杂食性昆虫,食普极广,对食物选择性不严格,但是有它们相对喜好的食物。美洲大蠊的食量大小与其生理活动的活跃情况成正比,一年中7、8、9月份的食量最大,这也是它们繁殖最为旺盛的季节。美洲大蠊均有耐饥饿不耐干渴的习性,连续5天不给食物,它们...
巨大拟滨蟹也是通常所说的皇帝蟹,不能和帝王蟹混淆。巨大拟滨蟹是多种生物的掠食者,尤其是双壳纲、多毛类及细小的甲壳类。它们主要是夜间活动的,但随潮汐也会在日间活动。在加利福尼亚州,它们掠食当地的蛤蜊令其数量下降,并令入侵的蛤蜊(如宝石文蛤)增加。它们也导致了美国东岸及加拿大砂海螂渔业的催毁,并令一些具...
白玉蜗牛学名Achatina fulica,也称褐云玛瑙螺,是非洲大蜗牛的亚种。白玉蜗牛生活于田野农作物上,森林树和阴湿的环境中,对光刺激敏感,它在微弱的光线下的能见度是6至7公分,而在强光下它的能见度却只有不到1公分。喜阴湿环境生长,喜钻入疏松土中,主要目的一是吸取养份、有机物、钙质,二是调节体内水份和温、湿度,三...
黑脉金斑蝶(学名:Danaus plexippus)是在北美很常见的一种大型蝴蝶。在澳大利亚,这种蝴蝶被叫做Wanderer Bufferfly,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蝴蝶。有2个亚种。黑脉金斑蝶可能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蝴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帝王蝴蝶非常漂亮,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看的蝴蝶。 二是因为帝王蝴蝶是唯一的一种迁徙性的蝴蝶。它们每年...
黑寡妇蜘蛛学名Latrodectus,外文名black widow,由于这种蜘蛛的雌性在交配后立即咬死雄性配偶,因此民间为之取名为“黑寡妇”。黑寡妇蜘蛛通常生活在温带或热带地区,它们一般以各种昆虫为食,不过偶尔它们也捕食虱子、马陆、蜈蚣和其他蜘蛛。当猎物缠在网上,黑寡妇蜘蛛就迅速从栖所出击,用坚韧的网将猎物稳妥地包...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是舌形贝。舌形贝(Lingula),俗名海豆芽,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生存历史最长的一个属,是著名的“活化石”,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无铰纲腕足类动物,外形呈壳舌形或长卵形。壳由壳多糖组成,壳壁脆薄,壳多糖和磷灰质交互成层。包括现存和古代绝灭类型的一类腕足动物。最初见于寒武系,很可能起源于寒...
金斑喙凤蝶作为中国的特有珍品,被誉为“国蝶”、“蝶之骄子”。它珍贵而稀少,是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排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又有“梦幻蝴蝶”和“世界动物活化石”之美誉。金斑喙凤蝶是亚热带、热带高山物种,喜欢吸食一种杜鹃花科植物的花蜜。它常飞翔在林间的高空,也时而停在花丛间,其姿态优美,华丽高...
光明女神闪蝶(学名:Morpho Helena)外文名Blue morpho Helena butterfly,曾经是尖翅蓝闪蝶(Morpho rhetenor)的亚种,已经为独立物种。是美丽而梦幻般的蝴蝶,整个翅面犹如蔚蓝的大海上涌起朵朵白色的浪花,其颜色及花纹非常壮观,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蝴蝶。光明女神闪蝶日间活动,飞翔迅速敏捷。雄蝶有领域性,翅膀反...
兰花螳螂(学名:Hymenopus coronatus)外文名Orchid Mantis,是昆虫纲、花螳科的动物。野生兰花螳螂生活在在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是昼行性的昆虫,具有高度的掠食本能,即使是同类,也一样互相捕食。幼体也会自相残杀。初生幼体呈现特殊的红黑二色组合;在第一次蜕皮之后才会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拉丁学名Australian box jellyfish,它们造成了在世界上无数对人体的伤害或死亡事件,被认为是最致命的水母。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游速超过4公里/小时。在炎热天气中,它们潜入深水处,只是在早晨和傍晚时才上浮到水面。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会游向海滨浴场。箱型水母的主要猎物是虾和小鱼。繁殖方式为卵生。通体透...
皮皮虾拉丁学名Oratosquilla oratoria,中国沿海均有,最常见的品种是虾蛄科、口虾蛄属的皮皮虾。皮皮虾多穴居,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为“U”字形。口足类动物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此类动物能以尾肢摩擦尾节腹面或以掠肢打击而发声。皮皮虾性情凶猛,视力十分锐利。由于善于游泳,因此其猎物大部分为...
小飞象章鱼(学名:Grimpoteuthis bathynectes),外文名Dumbo Octopus,一种奇特的“章鱼”。2014年1月,海洋生物学家在大西洋海底中部山脊(Mid-Atlantic Ridge)海域超过一英里深处发现了这种体长6英尺的八足类生物——一种奇特的“章鱼”。这种章鱼竟然有着类似大象的外表,有两对超级巨大的“耳朵”。科学家把这种在海...
中华旌蛉拉丁学名Nemopistha sinica,是我们国内已知的、唯一的一种旌蛉。2022年5月28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工作人员在泸水辖区内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华旌蛉,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杨集昆教授在1986年发表中华旌蛉的标本记录后,时隔36年在泸水境内首次拍摄到的中华旌蛉活体视频图片,无论...
中华蛩蠊(学名:Galloisiana sinensis)是蛩蠊科、蛩蠊属昆虫,无亚种。中华蛩蠊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主要食物为植物(苔藓)和小虫。中华蛩蠊的活动时间在夜晚,主要活动方式为爬行,行动敏捷。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因为成虫无翅,所以变态显得不明显。雌虫一次产1枚卵,卵黑色,选择的产卵地多在土壤中、石块下或者是苔藓里...
墨脱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medo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无亚种。墨脱缺翅虫缺翅型与中华缺翅虫极为相近,它们除了雄性外生殖器解剖之后有些区别之外,最为明显的区别是墨脱缺翅虫雄虫第8腹节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为梯形,阳茎先端延长,并逐渐尖锐;而后者第8腹板后部中央4枚毛的排列呈弧形,阳茎先端...
中华缺翅虫(学名:Zorotypus sinensis)是缺翅虫科、缺翅虫属昆虫类动物。1973年,该昆虫由中国生物学家黄复生教授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中华缺翅虫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喜欢生活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析木、死树等的树皮下,单个或集群生活。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