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橡头虫(学名:Glandiceps qingdaoensis)也称青岛粗吻虫,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中西部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无翼柱头虫科(史氏柱头虫科)橡头虫属。青岛橡头虫是首个在中国海域发现的无翼柱头虫科物种。通体呈黄色,表面具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纹。吻部较长,腹侧和背侧具有沟槽。领索无巨大的...
黄殖翼柱头虫(学名:Ptychodera flava)一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翼柱头虫属。[1]本种是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埃施朔尔茨在参与俄罗斯探险家奥托·冯·科策布第二次航行途中发现,是最早发现的半索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肉质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carnosus)一种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短殖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mortenseni)一种分布于日本海沿岸及中国沿海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舌形虫属。由荷兰学者科尔内留斯·扬·范德霍斯特于1932年描述命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三崎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一种分布于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但数量甚少,我国黄海到南海的沿岸均有分布。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三崎柱头虫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具有吻、领及鳃区的前段虫体能够再生后部器官恢复完整个体。三崎柱头虫主要生活于沿海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柱...
多鳃孔舌形虫是中国生物学家张玺等人于1965年发现的,因具有鳃孔较多的显著特征而命名。多鳃孔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是柱头虫科、舌形虫属动物。体长35-60厘米;身体柔软、细长,呈蠕虫状,身体呈淡橘黄色,外形上似蛇或蚯蚓;体分为吻、领和躯干三部分,躯干部略成圆柱形;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
伟铗...
黄岛长吻虫吻较长,约为全长的1/20,长吻虫由此得名。吻呈扁圆锥形,背腹两面中央线上各具一条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从吻的基部直达吻端,将吻分隔为左右两部。黄岛长吻虫一般穴居于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穴呈不定型的“U”形。穴口较宽,呈漏斗状,穴居的深度通常为50-200厘米。其体壁含有大量的碘,在其密集分布...
陈氏西恐蠊起源古老,可追溯到距今约3亿年的上石灰纪,可以称得上是昆虫纲的“活化石”。作为常人难得一见的极珍稀昆虫,世界上目前只有极少数博物馆保存有恐蠊标本,数量以个位或十位计数。图片为雌性陈氏西蛩蠊及其生存环境 陈氏西恐蠊分布区域很小,仅限于北纬33度到60度的寒冷地域(北美和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