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巨龙的发掘工作从2002年开始,前后历时3年,化石包括:近乎完整的荐椎,一个前部尾椎,一个中部尾椎,若干不完整颈肋,一个缺失远端的脉弧,左侧肩胛骨和乌喙骨。它属于原始的巨龙类恐龙,生活于早白垩世,其发现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早期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尤海鲁、季强,中国地质大学的李大庆等学者描述了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一新蜥脚类恐龙化石,命名为刘家峡黄河巨龙。属名黄河巨龙意为黄河边上的巨龙,种名说明其发现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地区。
黄河巨龙的荐椎独特,神经脊非常低并在其顶端横向扩展。此外,黄河巨龙还以其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它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中间的部分)不足半米高却长达1.1米,1.23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可达0.83米。国内以前发现的最大恐龙——马门溪龙最长可达30余米,但是身材细长,推测其体重不及新发现的黄河巨龙。
黄河巨龙的发现为亚洲早白垩世巨龙型蜥脚类再添新成员。近年来,对巨龙型蜥脚类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巨龙型蜥脚类不再局限在南半球,在北半球的早白垩世也有很多新发现,在亚洲也可能存在一独立单系类群。同时,伴随着越来越多巨龙型蜥脚类的发现,传统的以鸭嘴龙和角龙为主导的白垩纪陆地植物生态系统也正受到挑战。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中的恐龙化石是随着近年来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的大量野外工作才渐为人知,但其潜力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盆地西部发现了大量以恐龙足迹为主的遗迹化石群。2002年,首枚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盆地西部。随后2003年发掘的一具恐龙化石,经研究是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被命名为巨齿兰州龙。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也于2005年正式开园。大量野外工作还在继续,一个包括鱼类、龟鳖类和各类恐龙的脊椎动物化石群正展现给我们。
中文名称:黄河巨龙
拉丁文名:Huanghetitan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化石产地:中国甘肃、河南
体形特征:长20米
食性:植物
种类:蜥脚类
释义:来自黄河的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