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熊猫同行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云南禄丰古猿。人们熟悉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和县猿人、马坝智人、柳江智人、河梁智人、官渡智人等数十处遗址里,亦有人与熊猫同行之记录。
所谓同行,其含义是指史前人类曾与熊猫生活在同—个自然环境,从800万年同行至今。
在人与熊猫同行的岁月里,彼此并非一凡风顺,依人类思维的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和谐相处---“餐桌佳肴”---宠物相待几个阶段。
早期:和谐相处
和谐相处,表明了矛盾较少,人类与动物不是从属关系。这样的和谐环境只有回溯到禄丰古猿和始熊猫的那个年代才可见到。
禄丰古猿生活的那个年代,距今已800-700万年了。禄丰古猿的体质形态尽管有了潜在的直立行走功能,但总的结构还未完全脱离猿的范畴。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会主动功击别的动物的。从禄丰动物群的组合成员看,对始熊猫威胁最大的不是禄丰古猿,而是剑齿虎。
早期,还有一位小种熊猫和一位武陵山熊猫,它们与“巫山猿人”、“建始猿人”和一种大型灵长类巨猿朝夕相处。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小种熊猫会不会是“巫山猿人”、“建始猿人”甚至是巨猿的猎取对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巫山猿人”、“建始猿人”遗址的埋藏信息显示,小种熊猫化石保存较好,骨体表面未见砍砸痕迹。相比而言,象、犀、牛、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其骨骼上常有众多的砍砸痕迹。这些性质说明,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在“巫山猿人”、“建始猿人”的眼里,还未当作猎取之物。不过,无论那种熊猫,一旦与这些“古人”相遇,恐怕是凶多吉少。
从总的趋势看,始熊猫、小种熊猫、武陵山熊猫与禄丰古猿、“巫山猿人”、“建始猿人”相处的日子里,和谐多于恐惧。
中期:“餐桌佳肴”
100—2万年前的这个时段里,正值巴氏熊猫繁衍的鼎盛期,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期。初步统计,“蓝田猿人”、“郧西猿人”、“北京猿人”、“和县猿人”以及智人时期的长阳人、马坝人、柳江人、西畴人、兴隆洞人、河粱人、官渡人等的遗址里都发现过巴氏熊猫化石或亚化石。而且,出土的熊猫化石比较丰富,完好的材料如颅骨、下颌骨等也相应的增多。在重庆盐井沟和广东曲江等地还发现了完整的巴氏熊猫骨架。
笔者考察了许多人类遗址出土的巴氏熊猫化石,结果发现,在许多标本上留有砍痕。例如北京猿人遗址的那段巴氏熊猫肱骨,折断处的状态不像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又如“和县猿人”遗址的巴氏熊猫,材料破碎,断面有坑疤。这些信息显示,鼎盛期的熊猫与其相处的猿人、智人,它们之间由早年的“和谐”关系演变成了从属关系。说得白一点,此时的熊猫巳成了史前人类的“餐桌佳肴”。
晚期:宠物相待
新石器时代至今,与其同行的人类,从原始社会步入了文明社会,从破坏生态环境,走上了保护大自然,关爱地球村。不言而喻,隐藏在深山老林的熊猫也随之改变了命运,倍受世人关注,成了男、女、老、幼的宠物。
动物标签: 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