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北鲵别名水蛇子可堪称“活化石”,是距今有2亿3千年进化史的古珍稀动物。2022年4月,东方红林业局有限公司摄影爱好者在东林经营所采风时,在路边小溪流中发现有两条较为罕见的极北鲵。栖居环境潮湿,多在沼泽地的草丛下或洞穴中。黄昏或雨后外出觅食,多捕食小型有害昆虫及小动物,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主。7...
新疆北鲵俗名娃娃鱼又叫水四脚蛇,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隐腮鲵亚目,是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年代,距今3.2亿年前的古珍稀动物。1994年6月,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秀玲首次人工繁育北鲵成功。是新疆惟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内, 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
吉林爪鲵(学名Onychodactylus zhangyapingi)为有尾目小鲵科爪鲵属动物,身段修长,皮肤光滑,背部通常呈现黑、黄相间的大理石花纹,细长的头部带有圆角的口鼻部,两只大而突出的眼睛,四肢粗壮。2007年5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吉林黄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展小鲵物种研究与调查时,意外在吉林省临江市黑松沟...
辽宁爪鲵是中国特有种。被发现于海拔600m左右的植被茂密的山区。常栖于水质清凉、石块较多的流溪或泉水沟的近源处及其附近。4月上旬出蛰,多营陆栖生活,但不远离水域。白天隐伏于潮湿环境中;黄昏或雨后活动频繁,捕食小虾、蚯蚓、马陆、蝌蚪、昆虫成虫及其幼虫。5月初至6月初为繁殖期,多在夜间产卵,雌鲵产卵袋一对,呈纺...
普雄原鲵是小鲵科、原鲵属有尾两栖动物。1965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者在四川省越西县普雄海拔2900米的小溪旁的1个储存马铃薯的废弃地窖内采到1号原鲵标本,命名为普雄原鲵。普雄原鲵的栖息地位于海拔2770~3000米的高原山地,覆盖有高山草甸和杜鹃、箭竹等灌丛和茂盛的草丛,其主要生活在山间溪流、小浸水沟和水坑...
猫儿山小鲵生活于海拔1978~2015米较高山区的沼泽地及其周围地带,其附近植被以南方铁杉和山顶矮林为主。喜食小型无脊椎水生生物较多,比如蚯蚓和石娥幼体。猫儿山小鲵遇到灯光、声音和拨水等干扰时会迅速选择覆盖物或者腐殖质泥土作为藏身地。猫儿山小鲵仅在3个静水坑内繁殖,雌鲵将卵袋产在水质清澈透明、水底淤泥较厚的静...
挂榜山小鲵生活于湖南祁阳的挂榜山,该山的最高峰海拔为788米;海拔400米以下为水稻田区,少数水稻田可到达600米左右。该鲵主要栖息于海拔720米左右的山间小水塘、沼泽区及其附近。该山区植被多为杉木林、竹林、油茶林及灌丛和茅草等植物。非繁殖期间该鲵营陆栖生活,成鲵多栖息在陆地上有厚厚的枯枝落叶层下和松软的土壤内...
中国小鲵(学名:Hynobius chin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一种动物,是一个距今3亿年的古老物种,与恐龙处于同一发展时代。1889年,一名外国人Günther最早在湖北宣昌发现它,定名为“中国小鲵”,堪称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成鲵多栖于山间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杂草和灌丛内...
安吉小鲵(学名:Hynobius amjiensis)是小鲵科、小鲵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生境和水的要求尤为严格,该物种生活于沼泽地中的泥炭藓下腐殖质层中,产卵季节进入水坑。成鲵多栖息在山顶沟谷处沼泽地内,周围植被繁茂,地面有大小水坑,水深50~100厘米;以多种昆虫及蚯蚓等小动物为食。解剖后检查...
抱龙角蟾白天隐蔽于溪边石下或草丛中,夜间雄蟾多在溪边石上发出鸣叫声,在电光照射下停叫,无逃逸行为。蝌蚪生活在水质清凉的流溪内,常活动在缓流处石块间或石块下。中国特有种。该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凉北齿蟾外形与大齿蟾(Oreolalax major)相近,但凉北齿蟾后肢均较短,胫长不到体长之半,左右跟部仅相遇;腹面无任何斑点。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或4+4)/4+4:Ⅰ。卵动物汲浅灰色,植物极乳白色。非繁殖期该蟾分散栖息于林间,白天多隐蔽在溪边石块下,受惊扰后迅速逃向深水石间。成蟾入溪繁殖,雄性前肢抱握在雌性的胯...
金顶齿突蟾扁平而窄长,头长、宽几乎相等;生活于海拔2500-3050米的山区顶部小溪及其附近。成蟾营陆栖生活,5月底至6月是该蟾的繁殖季节,白天栖于岸上土穴、泥洞、植物根部等潮湿环境中,夜间出外发出“咯、咯”的鸣叫声。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产在石块底面,卵群呈团状或环状,每只雌蟾产卵130-164粒。蝌蚪...
龙齿突蟾是一种无尾目、角蟾科的两栖野生动物,该蟾生活于海拔3120-3750m的高山泉水流溪边或浸水沼泽地水凼内石块下或泥窝内。该蟾行动迟缓,卵产在水内石底面或水凼边苔藓或杂草根部,在一块石下多达5-6个卵群连成一片,测量两个卵群,共有卵1980粒。6月初卵已发育到神经管期。蝌蚪生活于泉水凼或溪边石下,数量甚少。列入...
木里齿突蟾是一种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身体为褐色,肚皮为灰白色,中国特有种,分布于四川(木里)。成蟾白天多在植被丰富的平缓山溪及其附近,一般栖于溪内或溪边石下或倒木下;夜间在溪边爬行,行动缓慢。5月中、下旬为繁殖盛期,个别可延迟到6月中旬。雌蟾产卵200粒左右,卵群黏附在石块底面,呈团状或圆环状。解剖两个雌...
平武齿突蟾为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成蟾多在植被茂密的小型山溪及其附近森林中,白天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岸边土穴内;夜间栖于岸边或溪内石上。在繁殖季节,配对时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雌蟾产卵505粒左右,卵群呈环状,黏附在水内石底面。蝌蚪数量少,常栖息在小溪水凼内石块间。列入《中国国...
哀牢髭蟾的名称源于哀牢山,原因是它最初于1980年代在云南的哀牢山发现;不过,其实在邻近的无量山亦有其踪影。在无量山,由于其“昂、昂”的叫声,所以又被称为“昂”。哀牢髭蟾生活在海拔2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带,所在环境气候温湿,光线暗弱,林内多岩隙小溪,溪水平缓,两岸植被繁茂,地面落叶层较厚,石上着生有苔藓...
峨眉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生活于海拔700-1700米的植被繁茂的山溪附近。成蟾在山坡草丛中营陆栖生活,不善跳跃,爬行缓慢。蝌蚪多在流溪回水凼内石间活动。小蝌蚪一般多生活在山溪的水坑边缘,大蝌蚪则生活在较大山溪的深水坑内,白昼常隐于水底石缝内,不易发现。繁殖季节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此期雄蟾能发...
雷山髭蟾是角蟾科、拟髭蟾属两栖动物。体型粗壮。头扁平,头宽大于头长。皮肤较光滑,松弛有皱纹,背部有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四肢背面肤棱更明显,体侧疣多而显著。体背面一般为蓝棕色或紫褐色,体腹面散有灰白色小颗粒,胯部有一白色月牙斑。雷山髭蟾生活于海拔1100-1500米的阔叶林带的山区流溪附近。成体营陆栖生活,非繁...
原髭蟾,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两栖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与其他蟾科动物相比,髭蟾的蝌蚪期长,易遭天敌吞食,成活率低,所以原髭蟾为世界级的珍稀动物。雄性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此乃中国角怪的名称由来,也被称为“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成蟾栖息在海拔700~1800米林木繁茂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