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岛角蟾栖息于海拔50-500米潮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山区溪流附近,常见于森林地面、枯枝落叶层或附近的矮树丛。该蟾背部皮肤粗糙,散布细小颗粒和瘤状突起;体侧有大疣;眼睑外缘角状突起不明显;腹部皮肤光滑,在喉、胸部具细小疣粒,腹部后侧及股部腹侧疣粒更密;胸腺小,靠近腋侧;具股后腺。背部灰褐色或深橄榄色;...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1870m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区,其生活环境为平缓流溪,水质清凉,两岸灌木丛、杂草茂密,流溪中石灰质石块较多。4-7月成蟾在小流溪近源处附近活动,捕食腹足类、昆虫、蚯蚓及其它小动物。多年野外考察未听见该蟾的鸣声,也未见到抱对和产卵行为,所见雌蟾腹内卵粒未达成熟。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
史氏蟾蜍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以及喜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白天常隐蔽在杂草及灌丛中,多栖于石下;夜间多在19–23时或雨天出外活动觅食,行动缓慢,善爬行;觅食昆虫及其幼虫、蚯蚓等小动物...
该蟾生活于海拔350-1400m的林区,多栖息在小山溪附近的落叶间或石块上,所在山溪水的流量甚少,其两侧着生有高大乔木,环境颇为阴湿。鳞皮游蟾多匍匐在较高的小山沟附近之潮湿落叶间或石块上; 行动不敏捷,易于捕获;发出的鸣声略带颤音。 繁殖期间见到的雌蟾腹内卵已进入输卵管内,剖视雌蟾腹内有卵28-50粒,但在野外未见...
乐东蟾蜍,蟾蜍科蟾蜍属物种,生活于海拔350~900m的常绿阔叶林区内。该蟾头顶皮肤光滑,紧贴于头骨;背部散有疣粒及小刺疣,雄蟾较雌螗密集,口角向后至体侧和四肢背面之白色锥状疣特别显著;整个腹面均满布白刺疣。生活状态下,头部背面深棕色,鼓上棱及耳后腺棕黄色;上唇缘有深色斑;两眼间有褐色三角形斑;体背及四肢背...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及其两旁。所在环境为农作区,种植玉米、豌豆或荞麦等作物;林地多为核桃、松林及阔叶树木。有集群繁殖行为,雄蟾在求偶行为中具有强烈争雌现象。配对是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腋胸部,抱对行为约2-4天,卵产在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卵粒在管状胶质带内。白天或晚间均能产卵,产卵...
虎纹蛙常生活于海拔900米以下稻田、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栖息地随觅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时期而改变。繁殖季节主要在稻田等静水、浅水区活动,当年幼蛙,大多生活于石块砌成的田埂、石缝等洞穴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便隐入洞穴中,在黄昏后的几个小时,虎纹蛙活...
外形与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很相近,从地理分布看,脆皮大头蛙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版纳大头蛙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广西以及广东西部边缘。 脆皮大头蛙生活在海拔290-900米的山区平缓的浅水流溪内,溪内多为大小卵石或石块,水质清澈,水的流量较小而浅,多在石块间流过,溪两岸有高大乔木或...
务川臭蛙(学名:Odorrana wuchuanensi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属无尾目蛙科臭蛙属,因其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而得名。当地也是该种已知唯一的分布地。栖息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地溶洞内。洞内基本无光,有阴河通过,水深最大可达l一2米、水流缓慢。5—6月为繁殖季节,种群数量稀少。为贵州特有品种...
3-6月繁殖季节时,雄蛙发出“德尔、德尔、德尔”的鸣叫声,晚上鸣声较多。配对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雌蛙产卵在沼泽水塘附近草本植物的底部,卵泡白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老山树蛙常见于海拔1390m左右的次生阔叶树和竹类混生的林区内,地面灌丛和杂草茂密,分布于我国广西田林岑王老山。老山树蛙通常抱对繁殖,繁殖时间为5月下旬。该蛙多活动在树林内。雄蛙在1~3m高的灌丛枝叶上鸣叫,常常几只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罗默刘树蛙,树蛙科刘树蛙属物种,生活于近海边的浸水坑边及其附近的灌木丛或草地上。成蛙捕食蚂蚁、蟋蟀、蜘蛛等。3月初至9月,该蛙在静水塘浅水区繁殖,雄蛙发出短而尖的鸣叫声。5月在水坑内产卵约120粒,浸没在水中的枝条或植物上。2月、5月和8月都曾在静水塘中发现小蝌蚪。饲养情况下蝌蚪4~6月可完成变态。列入《中国国...
洪佛树蛙为两栖类树蛙科动物,体较扁平,吻端略钝尖,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前肢短而粗壮,指端具吸盘,趾蹼缘缺刻深,背面绿色,散有稀疏的乳白色细点,体侧和隐蔽部位及指、趾吸盘为乳黄色,腹面淡黄色,卵粒小,呈象牙色。洪佛树蛙常见于海拔1100m左右的山区,栖息于与小溪相连的小水塘边的灌木枝叶上。洪佛树蛙...
中国瘰螈栖息于水流较缓的山溪或溪旁潮湿的草丛和腐叶覆盖的石砾底。有时游到水面呼吸空气,阴雨天气常登陆在草丛中主要捕食水蚯蚓、叩头虫、叶甲虫、象鼻虫、蜗牛、螺等小型动物,对消灭农林害虫有一些作用。其中螺类为主要食物。冬眠期成体潜伏在深水石下。该螈为体内受精,室内记录的雄性求偶过程具有扇尾行为。卵单粒黏...
生境:该种栖息于低海拔山区及常绿林中的中小型溪流,也可见于小池塘及人工水池。冬季和早春的水温基本稳定在11摄氏度左右。习性:该物种主要为夜行性,以蜻蜓幼虫及小型腹足动物为食,一年四季均可在水中观测到其成体,尚无冬眠或夏眠记录。繁殖季节:11月底起;在繁殖季节,雄性泄殖腔肿胀,尾部呈现不规则的亮紫色条纹,...
生境:该螈生活于海拔400-500的阔叶林山区流溪内。习性:成螈多栖于水流平缓处,常见于溪低石块下,有时也可见于岸上。该螈在广西富川县的西林山,与尾斑瘰螈同域生活。舌和齿比广西瘰螈的略发达,雌性消化道远长雄性的,个体的两肺长度差异较后者大。中国特有种。与中国瘰螈极其相似,目前仅发现该种有3个分布点,所见种群...
广西瘰螈生活在海拔470~500米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溪水清澈,水底多为石块和泥沙,两岸灌木和杂草茂密。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很少活动;水流湍急的溪段则少见。大雨之后,多在距山溪0.5~1米的大石缝或草丛中活动。游动时四肢贴体,借尾巴摆动而缓慢前进。室内饲养时,投喂蚯蚓、取食正常、生长良好...
该螈生活于海拔120-850m的山区流溪中,水流较缓。白天成螈多隐蔽在溪内深潭石下,常游到水面呼吸空气,暴雨过后经常上岸,行动缓慢;夜间外出活动,捕食螺类、昆虫、蚯蚓、蝌蚪、虾、卵和鱼等小动物,主要食物为螺类,雌雄繁殖季节的取食具有较大差异,雌性成体常吃同类的卵。7月到次年的3月,该螈主要生活于小溪中,易于发...
无斑瘰螈白天发现成螈隐蔽在水底石下,溪内石块间有小鱼、水生无脊椎动物等小型动物。在同一溪段内该螈与瑶山肥螈Pachytriton inexpectatus共同生活。无斑瘰螈是一种有尾目、蝾螈科野生动物。该野生动物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007年,田应洲、李松、谷晓明等专家曾在龙里县水场乡发现瘰螈一新种,后被命名为“龙里瘰螈”。生境:该螈生活在海拔 1100-1200m水流平缓的大水塘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质清澈,水底多为石块、泥沙和水草。习性:该瘰螈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 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 很少活动,有时在水中以摆动尾部游泳至水面呼吸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