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蜂猴(学名:Nycticebus menagensis)外文名Philippine Slow Loris,无亚种。是一种原猴亚目灵长类动物,是起源于婆罗洲岛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菲律宾苏鲁群岛的蜂猴。这种动物于1892年首次被命名为婆罗洲蜂猴(Bornean slow loris),但1952年被归入到广泛分布的间蜂猴(N. coucang)中。然而,根据2006年的分子分析,它被提升到全物种状态——再被认为是婆罗洲蜂猴。2013年,被统称为“婆罗洲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的物种复合体被划分为4个物种:菲律宾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加里曼丹蜂猴(Nycticebus borneanus),邦加岛蜂猴(Nycticebus bancanus)和卡扬河蜂猴(Nycticebus kayan)。
菲律宾蜂猴是夜行性的动物,几乎是树栖的。在沙巴州发现,菲律宾蜂懒猴经常睡在以藤本植物和攀援植物为特征的茂密树木中,选择多种树木沉睡,每棵树只重复使用几次。在萨班高国家公园发现的菲律宾蜂猴,其中50%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并在同一棵树上觅食。
来自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菲律宾蜂猴的数据表明,该物种的社会组织包括一个雄性与多个雌性的后代。家族领地范围约为9公顷。该物种的饮食主要包括汁液、昆虫和小脊椎动物。也吃水果,但很少见。
菲律宾蜂猴的妊娠期约为190天后,雌性通常每胎产一仔。幼仔最初依附在母亲身上,但后来在母亲寻找食物时会留在树枝上。母亲舔幼仔,用自己分泌的毒液保护它。幼仔在约5-7月后断奶,并在一年半到两年后性成熟。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这些动物的寿命可以超过25年。
栖息地的燃烧和转化,尤其是棕榈油种植园的转化,对菲律宾蜂猴构成了威胁。尽管它相对适合于人为栖息地,因此与其他灵长类物种相比,它受到森林损失的影响可能较小,但该地区的森林损失非常严重,以至于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该物种在当地收购用作宠物;随后在某些地区无控制地释放宠物也是一种威胁。在婆罗洲的一些旅馆或旅游营地中,捕获的野生动物也被用作旅游推荐。自2004年以来,2015年婆罗洲的森林大火是最严重的,大片森林被烧毁,导致该物种的栖息地大大减少。缺乏执法进一步威胁了该物种在其整个范围内的分布。
菲律宾蜂猴包括在CITES附录I中,并受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法律的保护。在印度尼西亚,它受到1990年《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第5号法令》的保护,该法令禁止捕捞、伤害、杀害、储存、拥有、培育、运输和买卖受保护的活体动物。只能用于研究、科学、抢救动物的目的,或者在动物危害人类生命的情况下可以捕捉和杀害。在文莱的《野生动物保护法》(1981年)指出,蜂猴是受保护的物种,没有许可证就无法狩猎。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完全禁止射击、狩猎、杀死、捕获或带走任何动物。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野生动植物保护法(2010年)第716号法已明确规定了该物种是受完全保护的物种。动物园、商业圈养繁殖、马戏团、野生动物展览、蜂猴的研究和狩猎都需要获得特别许可。个人或部分个人的交易也需要特别许可。在菲律宾,它受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保护法》(2001年)的保护。为了科学,保护或繁殖的目的,只有经过认证的个体才能拥有蜂猴。如果提供了最低要求,则可以允许商业繁殖。除非为了土著社区的仪式,否则禁止杀死野生生物。禁止买卖野生动植物。禁止收集、狩猎或拥有野生动植物及其衍生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