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颊长臂猿
濒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桔红色或黄色的毛
详细介绍
红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gabriellae)外文名Red-cheeked Gibbon、Buff-cheeked Gibbon、Buffy-cheeked Gibbon、Southern Yellow-cheeked Crested Gibbon,无亚种。
红颊长臂猿领地意识强烈,每个家庭组占地约20至50公顷。雄性和雌性常进行类似声乐二重奏的鸣叫,并积极从境内追逐入侵者为维护其领地。
红颊长臂猿非常贪食淘气。主要食物是水果,也吃少量的花、叶、芽和昆虫。不大喝水,主要靠食物里的水分,或雨后舔树叶上的天落水,在春旱时才偶尔下地喝水。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也吃昆虫和鸟卵,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
红颊长臂猿的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该物种濒危的根本原因,该物种遭受栖息地丧失(从开发和伐木)和狩猎的威胁。此外,广泛的军事活动造成生境破坏也对物种产生不利影响。该种尚未有效的保护,甚至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虽然有一些地方法规,禁止狩猎这些动物,但执行不力。在欧洲和美国的是唯一执行国际贸易法律的,规定禁止出售这些动物。
红颊长臂猿是柬埔寨和越南最常见的冠长臂猿。在越南,2000年长臂猿地位审查中没有关于红颊长臂猿的人口数据(Geissmann等人,2000年)。然而,该物种在大湖省的一些地区相当普遍,而Lam Dong高原似乎支持了该物种相对较大的种群(Geissmann等人,2000年)。2000年后,在物种范围内的许多地点进行了长臂猿调查,在保护区内外都发现了重要种群。在柬埔寨,红颊长臂猿种群的记录相对完整,表明柬埔寨拥有该物种全球最重要的种群(Channa和Gray,2009年)。在Seima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这些物种估计的种群密度从每平方千米0.71-0.74组(Kidney等2016年),核心区不同地区的数量估计分别为每平方千米646-972组和432-832组。其他重要种群包括金边Prich野生动物保护区的15-273个种群(Channa和Gray,2009年)。虽然之前的调查表明,斯努尔和南莱尔野生动物保护区拥有大量的种群(Traeholt等人,2005年),但这些区域内相对近期和持续快速的栖息地丧失表明,这些种群可能不再重要(Channa和Gray,2009年)。Lomphat野生动物保护区和Prey Khieu的短期调查没有发现长臂猿记录(Channa和Gray,2009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东南亚,包括老挝南部,柬埔寨东部和越南中部和南部。分布范围是从越南嘉莱省和富安省的巴河,13°00'-13°10'N和北部的Sre Pok河到平顺省11°01'N的Nui Ong自然保护区柬埔寨南部省和东南部(湄公河以东)。
喜欢低地森林,生活在海拔100-1500的高度之间,2000米以上很少看到。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活动与觅食均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
习性形态
红颊长臂猿与黑冠长臂猿极为相似。相比同属猿类身体尺寸较小,体重7-11千克,体长60-80厘米。体毛长而粗糙,雄兽以黑色为主,混有不明显的银色,只是面颊的两旁从嘴角至耳朵的上方各有一块桔红色或黄色的毛,雌兽体毛通常为棕黄色,并带有灰色调,腹部没有黑色的毛,耳朵有黑色边框。成年雌性生殖器略有红棕色毛发,通常脸部周围有白色条纹的痕迹。
皮毛颜色变化是该物种成熟的标志。颜色变化的时间是可变的,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完成。初生的小长臂猿是的皮毛是明亮的黄色。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颜色变为黑色;只有脸颊的周边的两块仍然保持黄色。在此期间,亚成体的皮毛类似成年雄性,雄性成熟后也保持这种颜色模式,但雌性成熟时则恢复到黄色皮毛。
另外它的犬齿、臼齿和阴茎骨等一些骨骼也与黑长臂猿有所不同,犬齿较长而且呈尖刀形,前臼齿上有双尖,第一枚下臼齿呈扇形,上臼齿上面具4个尖,下臼齿上面则具5个尖。头顶上有一块呈梯形的赤褐色斑块,雄兽的冠毛隆起,雌兽则没有冠毛。
皮肤腺位于腋窝、胸骨、以及身体的腹股沟区域。该腺体产生一种红色的分泌物,腺体在嗅觉通信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温度下,当动物是兴奋。腺分泌也影响雌性的黄色的皮毛中红色可见光的着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