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灵长目

菲氏叶猴

2022-08-19 21:13:21 215

菲氏叶猴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菲氏叶猴体较大。体长55-71厘米,尾长60-80厘米,体重5600-9000克。头顶具直立、尖锥状的簇状冠毛,冠毛较长。头顶的毛浅银灰色。无颊囊,颊面黑色,眉额之间有黑色毛。具白色眼环和嘴环。上下唇和眼周苍白色。四肢细长,前后足窄长,拇趾短而其它趾细长;臀胝不甚发达。全身银灰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被毛较粗而稀疏,绒毛少。尾、足与体背同色略淡于背部。腹面毛色比体背更浅,淡灰色或浅白色。尾显著长于头体长。除四肢末端微具黑色外,遍体呈银灰色,并带丝状光泽。颜面部染灰黑色调。眼及唇周环绕白色斑纹。
幼体金黄色。眉额之间有较长的黑毛向前伸出,似黑色长眉。
菲氏叶猴为昼行性,树栖猴类,早晨和黄昏觅食活跃,中午则躲于阴凉处休息,多在森林高层活动,很少下地。性喜群居,十分喧闹,常在树上栖居,攀援和跳跃能力很强,在树上纵跳时会翘起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活动时有一定路线,受惊时多按顺序逃窜,常于枝头快速跑跳,弄得树枝发出很大响动。
以果实、种子、嫩芽和叶柄为主要食物,也吃鲜枝嫩叶、花苞、竹笋、小鸟、鸟蛋及昆虫,食物可达80余种。喜爱造访舔盐地。

菲氏叶猴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邦、米佐拉姆邦、特里普拉邦)和缅甸。
中国分布于云南南涧、勐养、勐龙、勐混、勐旺、景洪、耿马、盈江、勐腊、勐棒、景东、新平(哀牢山)、勐连、河口、屏边、沧源、保山、潞西、腾冲、金平、绿春、建水、勐遮、易武、文山、麻栗坡、马关、元江、贡山、福贡、泸水、云龙等地。
主要栖息于江河两岸和低山沟谷地带海拔1500m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或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菲氏叶猴的详细介绍

菲氏叶猴外文名Phayre’s langur,是比较典型的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树栖叶猴,有两个亚种:菲氏叶猴指名亚种和菲氏叶猴滇西亚种。

1660915626161846.jpeg

菲氏叶猴的活动、觅食和戏耍等大多在树上进行,但也常到地面水塘饮水。种群大小约50-60余只,为多雄多雌配偶制。每天活动的开始时间大多在黎明前后,上午9-12时是菲氏叶猴进食和活劝频繁高峰期。中午(12-13时)为午休,常在树上戏耍或静坐休息,下午16-19时又有一个活动高峰。天黑时就在附近选择高大枝密避风的树上眠休。在中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菲氏叶猴猴群的领域面积约77-81公顷。雌性自觉地从家庭群中扩散出来,雄性则主要留居在原领地(恋籍性philopatric:对原出生地的依恋)。雌性呈现一条线性的统治序位,而且看上去它们似乎比想象的更爱对食物发生争斗。

菲氏叶猴在中国的分布范围仅略小于黑叶猴。种群数量20世纪80年代初估计:滇南亚种有1万-1.5万只;滇西亚种有1,500-2,000只。热带、南亚热带原始森林面积的砍伐和缩小,是造成菲氏叶猴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除部分动物园有过少量饲养外,几乎未进行过规模养殖。云南有10余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南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盈江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等)对菲氏叶猴进行保护。这些保护区多建立于1980-1986年,均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53.6万公顷。自保护区建立后,菲氏叶猴的栖息生境得到了保护;另外,由于宣传和严格执法,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护区内外对菲氏叶猴的偷猎。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25日版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