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灰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griseorufus)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贝氏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berthae)外文名Madame Berthe's Mouse Lemur,无亚种。贝氏倭狐猴出没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树栖,群居,通常结对生活在小溪或河边。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白天躲在树洞中度过。傍晚时分,即便醒了,它们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树枝间灵巧地窜来窜去。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孤独者,通过树木和低层植被...
希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sibreei)外文名Sibree's Dwarf Lemur,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保护野...
肥尾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edius,是杂食动物,主要吃花朵、果实、植物的叶子以及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它是夜行动物,一般都是在晚上出来觅食活动的。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ajor)是一种树栖动物。鼠狐猴是孤单的夜行猴类,白天在树洞或叶丛中结群而眠,几只雌猴常常同睡一巢,多时达15只,雄猴则单独或与配偶居住。夜幕降临后,便分头出来活动,独往独来,在树上敏捷地跑跳,尖细地鸣叫,觅食各种昆虫、蜥蜴、树蛙、小鸟及野果、树叶。树上地面均有其足迹,运动形式...
克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crossleyi)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毛耳鼠狐猴(学名 Allocebus trichoti')是一种产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狐猴,为毛耳鼠狐猴属下唯一一种。这种动物已经严重濒危,大约只有100-1000只。毛耳鼠狐猴是夜行动物,栖息于树林中。它们是爬树与跳跃的高手,尾巴是很好的平衡工具。一般独居,有时也成对。建巢于树洞中,以飞虫、树胶、嫩叶和水果为食。雌性通常...
眼镜猴(学名:Philippine tarsier),又称跗猴,属灵长目简鼻亚目跗猴型下目眼镜猴科,全世界共有4种,除侏儒眼镜猴外,还有一种也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上,叫做苏岛眼镜猴;另一种叫菲律宾眼镜猴,分布于菲律宾棉兰老岛、萨马岛和莱特岛等地;还有一种叫巽他眼镜猴(也叫马来眼镜猴、邦加眼镜猴),分布于大巽他群岛以及新加坡...
长鼻猴(学名:Nasalis larvatus),是东南亚加里曼丹的特有动物,是唯一发现的不属于反刍亚目却能够反刍的物种。长鼻猴的社会群体比其他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群体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每过一段时间,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就将发生一些变化。社会群体成员发生变化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首领不断驱逐尚未成熟但已能够进行独立生活的年青...
北白颊长臂猿是灵长目、长臂猿科动物。栖息于高大的原始和退化的常绿和半常绿森林中。在越南西北部和老挝北部,这些动物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中,没有霜冻的冬季短暂且不太冷。在越南,发现该物种的海拔高度为200-1,000米之间,最高记录达海拔1,500米,然而,2011年发现了个体由于低地森林砍伐,大部分海拔超过700米。在老挝,从...
黑冠长臂猿外文名Cao-vit Crested Gibbon,共有4个亚种。黑冠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黑冠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冠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
白掌长臂猿外文名Lar Gibbon,有5个亚种,它们的手、足白色或淡白色,因此得名白掌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的种群一般由5-8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
白眉长臂猿外文名Hoolock Gibbon,是长臂猿中体型较大的一类。白眉长臂猿曾被认为是一个物种,三个亚种。2006年IUCN灵长类专家组会议同意将白眉长臂猿划分为东部白眉长臂猿和西部白眉长臂猿两个物种。中国高黎贡山地区分布为天行长臂猿。白眉长臂猴为单雄单雌配偶系动物,同自己的幼仔组成一个小的群体,通常3-5只为一群,占...
怒江金丝猴外文名Myanmar Snub-nosed Monkey、 Burmese Snub-nosed Monkey,无亚种,是近代最新发现的世界第五种金丝猴。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组织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进行灵长类动物调查时,收集到一具完整的金丝猴尸体标本。经比较,科研人员兴奋地判断,新物种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是一新种金丝猴,并于2010年1...
黔金丝猴外文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在中国的历史上,被称为“宗彝兽”、“果然兽”等。黔金丝猴没有亚种分化,但有的学者将它与川金丝猴合并为同一物种的2个亚种。黔金丝猴与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不同,未观察到黔金丝猴采食地衣,这可能与栖息地环境有关。它们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活动地点,有规律的巡...
滇金丝猴外文名Black Snub-nosed Monkey,又名黑仰鼻猴,曾被称为黑金丝猴、雪猴、大青猴、白猴、花猴、飞猴等,藏语中称其为“知解”,傈僳族语称为“扎密普扎”,白语称为“摆药”(按:白文baip hhod,白猴之意)。滇金丝猴的社会组织为重层社会,猴群数量50-500只。每个猴群由一个繁殖群和至少一个全雄群组成,在一起活...
肖氏乌叶猴外文名Shortridge’s Langur,无亚种分化。肖氏乌叶猴为昼行性、群居动物,每群2-15只不等,在游荡时,通常以一种不规则的队形向前移动,遇惊时向同一方向逃窜。这种高度社会化的灵长类动物,在婴儿期沉迷于大量的游戏,成年后,通过发达的声音交流和强烈的触觉手势,在其成长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包括梳理和面对面...
白头叶猴外文名White-headed langur,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是我国珍稀猴类。白头叶猴性情机警,十分活泼、好动,极善跳跃。那纤瘦的身躯、细长的四肢、发达的臀部胼胝恰与树栖和岩栖的生活相适应,在树林中或陡峭的绝壁上跳跃自如,行走如飞,长长的尾巴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白头叶猴喜欢集群生活,群也不大,一群的话也就...
白脸僧面猴外文名Pithecia pithecia,油光锃亮的大尾巴长约34~45厘米,因此又叫“狐尾猴”,有两个亚种。白脸僧面猴雌雄成对,终生为伴,过着传统一夫一妻的小群生活,每胎只产一子。白脸僧面猴作为食草动物就必须得面对其它动物所无法应付的种种毒素。为了抵抗植物的毒素,白脸僧面猴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一条超长的肠道...
白鼻僧面猴外文名Chiropotes albinasus,是巴西亚马孙雨林东南部特有的一种濒危丛尾猴。白鼻僧面猴的鼻子其实是粉红色,并非白色。在1848年,一个动物学家叫戴威奥,当时他得到了一具僧面猴的标本,当时他手里拿到这个标本的时候一看,就是鼻子发白,鼻子是裸的,没有毛,发白,所以就起名叫白鼻僧面猴。但是后来当他见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