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眼斑冢雉

2023-01-18 22:46:10 155

眼斑冢雉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眼斑冢雉体长60-65厘米,体重1.5-2千克。是大型地面栖居鸟,属于冢雉科家族中22个物种之一。被称为“megapodes”,意为“大脚”。它们的名字起源于最相关的栖息地桉树林(mallee eucalypts)的类型。 成年雄鸟和雌鸟在外观上是一样的,主要是淡灰棕色的着色,喉咙上有宽的黑色标记。 上体有黑色、白色和栗色羽毛,腿和脚爪灰色。幼鸟羽色是灰暗棕色,上体不具奶油色斑纹。 这种鸟会发出咕噜声和喧闹的声音,雄鸟的呼叫更大声。

眼斑冢雉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眼斑冢雉曾经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但已经减少了超过50%。 它在北领地上几十年没有记录,并且在那里被认为已经灭绝。 大多数眼斑冢雉生活在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的分散地区。
栖息在澳洲内陆干旱地区,主要栖息于灌丛、矮桉树林、石楠及散布疏树的珊瑚岛等环境中。居住在低地和小山雨林,也栖息在人工改造的栖息地。海拔高度可达1065米。并在辽阔的沙地、火山土壤或沿海海滩筑巢,筑巢地点包括沙滩,湖岸和河岸。

眼斑冢雉的详细介绍

眼斑冢雉(学名:Leipoa ocellata)外文名Malleefowl,无亚种。

a2283b09af61a2445bb285cc3f1f1bc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眼斑冢雉非常胆小及小心,在有危险时会马上逃走或躲到树中。虽然它们很活跃,但当被骚扰时就会马上静止,以其身体的伪装能力来躲避。它们也有多种方式逃避掠食者。性情孤僻,常单独活动,即使在繁殖季节也很少成对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但非常善于奔走。喜欢发出嘈杂的高频率鸣叫声。食物是植物的花、种子、果实等,主要吃果实、种子、蚁、白蚁、甲虫及其他细小的无脊椎动物。

每年进入繁殖季节的时候,丛林间便出现了雄眼斑冢雉忙碌的身影。它们用大爪子不停地在地面上挖掘,最后挖出一个大坑,坑深1米,坑口直径达4.5米。然后,它们又在周围收集来大量的干树叶、干草等,堆积到大坑里。大坑填满后,它们还要继续堆积,直到高出地面1.2米,堆的直径达3-4米,才算大功告成,树叶堆建成之后,下一步就是等待老天降雨了。待树叶堆被雨水淋湿以后,雄眼斑冢雉又开始往上堆积沙土。沙土层可厚达0.5米。依靠树叶堆里的树叶腐烂发酵产生的热量来孵卵,甚至可以利用阳光的热量或火山活动产生的热来孵卵。

012a764ec0e5c1e4f68dda4d52d9895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雄眼斑冢雉的“伟大工程”初步完成后,树叶开始腐烂,当发酵产生的热量使堆内温度达到33.3℃时,它便在堆顶建造一个卵室。直到这些步骤全部完成,雌鸟才被允许登上大树叶堆顶,在卵室内产下一枚卵。产卵后,雌鸟必须马上离开,由雄鸟将卵安置好。就这样,每隔2-3天,雌鸟产下一枚卵。总共可产35个。奇怪的是,雄鸟总是把卵的尖头朝下竖着把卵放好,跟其他鸟卵平放的方式不同。所有营冢鸟卵内都有一个活动的气室,如果它们的卵是平放的,气室就会移到胚胎上方。随着发育,气室会越变越大,压迫胚胎。因此,营冢鸟总是把卵竖着摆放在卵室内。这样,就跟其他鸟类一样,气室总是在卵的钝头了。

随着树叶发酵,热量越积越多,卵室温度也随之升高。如果温度有过高的趋势,雄眼斑冢雉赶忙将沙土扒开,使热量散发出去。渐渐地,卵室内温度变低,雄眼斑冢雉又赶忙把沙土堆在树叶堆上。就这样,雄眼斑家雉一次次把沙土扒开,又一次次堆上,夜以继日地忙碌,不断调整树叶堆的温度,使堆顶的卵室温度总保持在33.3℃。观察记录表明,雄眼斑冢雉单单堆积一个大材叶堆就要花费4个月的功夫,调整室温,负责孵化,还要忙上7个月。

雄眼斑冢雉每天都要检查卵室内部的温度,在检查时,它迅速地在沙土层挖开一个洞,将头和上半身钻人洞内。如果温度稍有变化,它立即采取行动。因而,人们推测,雄眼斑冢雉的颈部皮肤等部位是非常灵敏的热探测器。经过七周的孵化后,眼斑冢雉雏开始破壳而出。这些雏鸟不仅要啄破蛋壳,而且还要从卵室开始挖洞,出生几个小时后才能见到卵室外陌生的世界。独立的生活也从此就开始了,雏鸟不再需要双亲,因为它们出世不久,就可以笨拙地低飞,有时甚至能飞到矮树枝上休息。雄眼斑冢雉雏鸟一年后就可发育成熟,也能自己建造大树叶堆了。

眼斑冢雉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易危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