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嘴营冢雉
无危别名:Talegalla fuscirostris,Black-billed Brush-turkey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全身深灰色、藏青色或黑色,具有黑色鸟喙,腿和脚黄色
详细介绍
黑嘴营冢雉(学名:Talegalla fuscirostris)外文名Black-billed Brush-turkey,有4个亚种。
黑嘴营冢雉单独和成对活动。杂食性,在森林地面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各种各样的食物。生性害羞和神秘,但可在小树上栖息和短距离飞行,不能长途飞行。
黑嘴营冢雉的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树叶堆中,借自然热力在坟冢形的巨大地巢中利用温度自然孵化鸟蛋。雏鸟在土堆里破壳而出,有时是在土下90厘米深处孵化。它们要花费15-20小时,才能从土堆里钻出来。伶俐的小雏鸟从士堆里探出头来,立刻被那陌生而含有敌意的世界所包围。雏鸟出世不久,就会从地面上低低地飞起,振翅飞到矮树枝上,在上面休息、过夜。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栖息于丘陵或低地的森林地区,海拔高度达1600米。
习性形态
黑嘴营冢雉体长51-58厘米,体重雄性1325-1400克,雌性1000-1560克。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无羽,皮肤裸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 全身深灰色、藏青色或黑色,上体至尾部颜色最深也最具光泽,下体胸腹部的羽色略浅和灰暗。具有黑色的鸟喙,腿和脚黄色。几乎和红嘴营冢雉完全相同,只是鸟喙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