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小草原松鸡

2023-01-24 01:54:45 309

小草原松鸡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小草原松鸡体长40-45厘米,体重730克。是一种沙色,带棕色标记的松鸡。 眼睛上有裸露的黄色皮肤,雄鸟喉咙两侧有特别突出的红色气囊,也有较长的颈部羽毛。苍白的羽毛颜色在其栖息地的沙质草原中提供伪装。
雄鸟头顶耸立的针状羽毛形成的两个尖顶羽冠。颈部和眼睛上方有黄橙色的膨胀的大气囊。从额到尾上覆羽都是黄色与黑褐色的虫蠹状斑或云雾状斑。腹部有白色的斑点。尾长而宽阔,具有一些白色斑点,在中央尾羽上有一条宽的不规则白斑。雌鸟的上体是锈褐色,夹杂着黑色及皮黄色的的横斑,下体较淡,喉部淡黄或橙黄色,胸部棕色,腹部和两胁淡白色,密布着黄褐色的横斑。

小草原松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小草原松鸡分布在美国的堪萨斯州、科罗拉多州、俄克拉何马州、德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大部分地区。
小草原松鸡是非迁徙物种。居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地的干旱高原。 这些地面栖息的鸟类的生态系统依赖于原生草丛和灌木,这里全年都是食物。它们在筑巢季节期间需要灌木来保护,夏天则需要遮荫。在冬天的温度变得极端的时候,这些鸟会在雪地里躲藏起来。

小草原松鸡的详细介绍

小草原松鸡(学名:Tympanuchus pallidicinctus)外文名Lesser Prairie-chicken,无亚种。

66490545ec981541b7512ea82517e2d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小草原鸡的活动范围雄鸡可达5平方公里,而雌性可以占据2.3平方公里。由于农耕和人类建筑使当地生境支离破碎,对这些鸟类的生存范围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它们会采取积极的立场,和其他雄鸡打斗并驱离其他的雄鸡。雄鸡也用听觉信号引诱雌鸡。利用视觉和听觉感知来感知周围环境。

小草原松鸡一般在清晨和下午活动。是杂食动物,在较温暖的月份,以蝗虫和甲虫等昆虫,以及各种植物的种子、灌木的绿叶、草籽为食。在秋季和冬季聚集成群,依靠谷物和橡子觅食。如果冬天特别严峻,这些鸟将会钻入雪中以提供温暖。

小草原松鸡雄性在春季聚集,在能见度提高的地区下降至海拔较低的地区,并在林中争夺位置。 积极的展示各种姿态,涉及半俯卧位,翅膀从侧面稍微展开,竖立羽毛和尾巴,以及膨胀的气囊。 偶尔这些显示可能会导致实际的战斗。优势雄性往往占据了行列的中心,并且获得了成功的交配——不成比例的高比例。 一旦建立领地,雄鸡就开始展示,从日出到日落。雄鸡呼唤雌鸡,跳舞唱歌以搏得雌鸡注意,并继续对其他雄鸡做出积极的驱离姿态。雌鸡则根据活动和声音能力选择雄鸡。

443468baeac629c75f3ec360719f456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小草原松鸡在交配季节内表现出对多个领地的保真度。 尽管土地开发造成种群分散,但遗传多样性得以维持,即使历史人口减少约97%。 这种遗传流动性很可能由雌鸡离开它们的受精地点并在其他地点附近寻求有利的筑巢条件而得以维持。交配后,雌鸡离开丛林寻找一个合适的巢穴。筑巢区域主要基于水平和垂直覆盖的便利,以及建材可取性的邻近度来选择。 每窝产6-14枚卵,卵淡黄色或奶油色,有细小的橄榄色至淡褐色斑点。孵化期大约三周。 亚成鸟在12-15周内独立。 第一窝不成功的雌鸡可能会在同一个繁殖季节尝试产第二窝。除了华丽的炫耀之外,雄鸡对下一代的贡献,除了遗传物质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小草原松鸡的寿命通常不长。仅在第一年就有多达65%的小鸡死亡,只有一小部分的小草原松鸡能活到成年,最长寿命达5年。

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自19世纪初以来,数量已经下降了多达97%。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685b170b80762881151ad78e2af6c23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小草原松鸡在所有分布的区域内都受到法律保护,正在根据美国“联邦濒危物种法”进行考虑。监测成年雌鸡和雄鸡的数量。德克萨斯州和科罗拉多州的重新引入计划已经失败(Hagen 2005,Wolfe et al。2007),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短缺(Hagen 2005)。一些放牧制度已经成功地规划,根据保护储备计划和其他私人土地管理计划,已经使农田恢复到大约200万英亩的草地,这些计划已经惠及多个物种的数量(Hagen等2002,Hagen 2005)。一些州已经购买了大面积的栖息地,德克萨斯州正在实施大自然保护协议和保证协议。对其生态和保护进行了研究,这将促进恢复计划的制定。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已经有超过900只小草原松鸡被无线电监控器追踪。在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的部分地区已经除去了不需要的栅栏,并且已经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标记剩下的栅栏来降低死亡率(Rogers 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