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棕胸竹鸡

2023-01-29 21:07:03 323

棕胸竹鸡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棕胸竹鸡雄鸟自额至枕棕褐色,具细小而不甚明显的黑色羽干纹,眼先淡棕黄色,眼后有一粗的黑色纹,向后延伸至颈;紧接其上又有白色沾棕的眉纹,亦向后延伸至颈。后颈栗棕色,具灰棕色羽缘;上背、肩、次级覆羽和三级飞羽褐灰色,缀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棕黑色近端中央斑,两边有栗棕色条纹;三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密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虫蠹状横斑。尾上覆羽末端具白色斑点,较长的尾上覆羽末端中央还具黑色斑点。尾羽、初级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大都红棕色,中央尾羽红棕色较淡,并缀有棕白色和棕黑色虫蠹状横斑。颏、喉和头、颈的两侧淡棕黄色,略较眼先为深;前胸深栗棕色,羽缘缀有灰色;后胸、腹至尾下覆羽淡乳黄色,除肛周外各羽均具黑斑;腹侧和两胁白色,具黑色横斑,到近端处扩大为三角形斑,几相连成一片黑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眼后纹不为黑色而为棕色,下体黑斑较小而少。
虹膜棕色或红褐色,嘴角褐色,跗蹠与趾暗绿褐色或绿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278-360克,♀256-330克;体长♂318-356毫米,♀303-340毫米;嘴峰♂19.5-21.2毫米,♀18-21毫米;翅♂140-149毫米,♀129-143毫米;尾♂105-130毫米,♀90-115毫米;跗蹠♀43-46毫米,♀41-45毫米。(注:♂雄性;♀雌性)

棕胸竹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北部、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
栖息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坡森林、灌丛、草丛和竹林中,特别喜欢在陡峭山沟溪流旁的灌丛和草丛地带活动。有时也到麦田觅食,晚上栖息于树上或竹林上。
指名亚种在中国云南及四川南部为不常见留鸟,栖于高草及竹林灌丛,由低山至海拔2000米左右。

棕胸竹鸡的详细介绍

棕胸竹鸡(学名:Bambusicola fytchii)外文名Mountain Bamboo-partridge,小型鸡类,大小和灰胸竹鸡相似。

6db36e396f3cebebc0b3eaebe1f80b2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棕胸竹鸡常以小群栖居活动,群由数只至20多只组成,冬季结群较大,繁殖季节则分散活动。每群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取食地和栖息地较固定,领域性较强。通常在天一亮即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晚上栖于竹林或树上,常成群在一起栖息,头朝向同一方向。天冷时群间个体靠得较紧,常栖于同一树枝,天热时个体间距离拉大,或分别栖于几个树枝。多数时候都在地面草丛中活动,常成行在草丛中穿行,并发出‘Sha,Sha’的声响。受惊时则藏匿于草丛中不动,一般很少起飞,当人迫近时才突然飞起,群体分散飞向各方,飞行迅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高飞,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而且不持久,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有时也急飞上树,特别是当被猎犬追击时。有短距离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顶,冬季则下到山麓平原。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

d3401e2ee9da2598c6f17947bb9d72b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棕胸竹鸡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以及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2e7480b6438377fbe2e5f9f7632d6ec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棕胸竹鸡的繁殖期是4-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500-2500米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巢多置于草地或竹林中地上,偶尔在森林和灌丛中地上营巢。巢甚简陋,多系地上隐蔽较好的凹坑,或由亲鸟自己刨掘成凹坑,再垫以枯草和树叶即成。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卵壳厚而且硬,卵的大小为36-41毫米×27-31毫米,平均39毫米×29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17-1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活动,几天后就能飞行。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