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鳞背鹇

2023-01-31 15:46:42 200

鳞背鹇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鳞背鹇主要由蓝色的面部,黑色的身体,红色的爪子以及白色尾部组成。其中,它的尾巴和其他鸟类的展开方式很不同,它是竖着的。雄性的体长能长到将近1米。虽然被叫做“鳞背”鹇,但雄鸟最引人注目的绝不是背部散碎的蓝点,而是那洁白无瑕的尾羽,以及那张宝石蓝色的怪脸。它脸上的蓝色突出部位,看起来就像是带了一个假面。其实,鳞背鹇的头部和其他雉鸡长的差不多,脸两侧的长长的蓝条是肉坠儿一样的皮肤。

鳞背鹇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主要生活在高地雨林里。

鳞背鹇的详细介绍

鳞背鹇学名Lophura bulweri,外文名Bulwer’s Pheasant,是东南亚婆罗洲岛的特有鸟类。

8b13632762d0f703918f72374ab3463d269758ee6f8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鳞背鹇常单独或成对或集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尤以凌晨或傍晚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活动时常常昂首阔步,行动机警,受惊后迅速奔跑,羽冠耸立,尾羽微展,待跑到一定距离后再机警地观察动向,有时走走停停,四外观望。蓝鹇除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外,也能飞翔和跳跃。跳跃时鼓动双翼作为辅助,但有时也不张翼。疾走时头前后晃动,尾略向下垂。通常无固有的领域和活动范围,亦无领域性行为,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

鳞背鹇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

鳞背鹇的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米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作高频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动作,称为“打蓬”。

鳞背鹇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每窝产卵4-8枚。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