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婆罗洲火背鹇

2023-02-01 23:13:14 195

婆罗洲火背鹇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婆罗洲火背鹇雄鸟体长47-51厘米,雌鸟体长42-44厘米。是一种黑色雉鸡,具有短的焦糖色的尾巴。像所有的火背鹇一样,面部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装饰,在求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物种具有引人注目的猩红色的面部皮肤。
雄鸟的羽毛有具金属光泽的紫黑色,在体上部和侧面有精细地镀银灰色,尾巴焦糖色。背部深红色,其着色与火焰的炽热的余烬相似,这是物种名字的由来。咽喉、头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胸部、颈部和上背部大多是很细弯曲的灰纹,尾巴呈黑色,长而弯曲。背中后部色彩鲜艳,呈黄、紫蓝等色。在求偶时,雄鸡会展开面部的红色波峰,同时升高,形成两个小肉角。
雌鸡呈褐色,背部具有光泽的黑紫色到蓝绿色,头部灰褐色,喉咙淡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
亚成鸟与雌鸟相似,但身体具有锈色的羽毛,雄性亚成鸟在4个月大时羽毛与成鸟相同。

婆罗洲火背鹇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栖息于低地森林,包括原生和恢复良好的封闭式常绿森林。多出现于常绿、半常绿次林、混合林地、竹林、灌木丛等。

婆罗洲火背鹇的详细介绍

婆罗洲火背鹇(学名:Lophura pyronota)外文名Bornean Crestless Fireback,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曾经是棕尾火背鹇的亚种之一,2014年划分为独立物种。

95871e374b3e3b0ea83d4ac20fd3e408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婆罗洲火背鹇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凌晨或傍晚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活动时常常昂首阔步,行动机警,受惊后迅速奔跑,尾羽微展,待跑到一定距离后再机警地观察动向,有时走走停停,四外观望。通常无固有的领域和活动范围,亦无领域性行为,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

婆罗洲火背鹇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

婆罗洲火背鹇经常沿着动物的小径(特别是水牛)前进,并且在清晨时分前往水中喝水。杂食性,主要以浆果、白蚁、各种果实、块根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甲虫、蚂蚁、蜗牛、蚯蚓等动物性食物。

4c770b2f2c564becda524d5088bf9da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婆罗洲火背鹇的交配系统无规则,可见到单身的雄鸡或雌雄同等数量的成年雄鸡和雌鸡组成的群体。 交配被认为是多元性的。 每窝产3-6枚卵,孵化期24天。 这种鸟的生活史及模式尚未得到充分的了解,但已知雌鸟在三岁以下可进入繁殖期。

婆罗洲火背鹇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由于大规模商业采伐造成的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甚至在一些保护区内,以及橡胶和油棕种植园的广泛种植,导致低地森林消失的速度非常迅速(加里曼丹省在1985-1997年期间,常绿森林面积减少了近25%)。该物种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包括非法采伐和土地转化的升级,重大问题是选择性采伐森林保护区(而不是保护区本身)导致栖息地退化,包括任何影响该物种栖息地选择的未知特征的退化,并使森林面临火灾风险,减少的价值,及在未来转化为农业耕地。这些都给婆罗洲火背鹇寻找食物带来巨大的压力。

保护行动体现在建立的几个保护区,包括沙捞越的Gunung Mulu国家公园;加里曼丹的Tanjung Puting国家公园。由于野生物种减少造成遗传多样性的减少,欧洲的人工圈养的群体在长期内不被认为具有可行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