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孔雀(学名:Pavo cristatus)外文名Common Peafowl,Indian Peafowl,Peafowl,无亚种。
在野生或家养下,蓝孔雀自然选择配偶,即一雄多雌(1:3-5),家庭式活动,在一定活动范围内,集体采食与栖息,极少个别活动者,一旦丢失一只会吵闹不休,对另群的个体不予采纳。
蓝孔雀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也吃蝗虫、蟋蟀、蛾、白蚁、蛙、蜥蜴等动物。在圈养情况下以玉米、小麦、糠麸、高梁、大豆及大豆饼和种青草为主,再加上鱼粉、骨粉、食盐、砂砾、多维素、微量元素、氨基酸、添加剂等可根据饲养情况。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食用一些昆虫如蟋蟀、蝗虫等,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孔雀的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蚁为主。
蓝孔雀的双翼不发达,不善飞行,而脚强壮有力,善疾走奔跑,在逃窜时多为大步飞奔,觅食一般在清晨和黄昏,清晨来到溪边喝水、边清洗羽毛,然后一起去树林中觅食,炎热的正午则在荫凉的林中休息,黄昏再次采 食。晚间则飞上树枝休息。行动敏捷,脚强健,善奔,有一定高飞能力,在繁殖期间公孔雀有求偶行为并“开屏”,母孔雀也能用喙吻公孔雀的头、脸部。
蓝孔雀公孔雀“哇—哇”声拖腔长,叫声似老鸦,甚不悦耳。在繁殖期间公孔雀间常因争偶而发生剧烈殴斗,也常伤及母孔雀。
蓝孔雀的繁殖期为6-12月。营巢于灌丛中的地面凹坑上。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 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8-30日才孵出雏鸟,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二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成长的尾屏。性成熟迟,22周龄开始性成熟。寿命长,蓝孔雀的寿命长约20-25年。
蓝孔雀尚缺乏品种标准与生产指标,但可根据外貌、体重、生长发育、产蛋量、孵化率等性状进行选择。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选择健康、羽色鲜艳、脚有力、趾不弯的个体。应进行编号,以防近亲交配。为此,应向不同单位引进具有不同血统的种蓝孔雀,索取系谱资料。蓝孔雀与绿孔雀可以杂交,其杂种后代完全能育。蓝孔雀有相当强的适应性与抗病力,但在环境条件与饲养管理欠理想时,也容易患白痢病、禽霍乱、球虫病、蛲虫病。有些地区还发生过鸡新城疫、禽痘、马立克氏病等。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免疫程序,很多是套用鸡的免疫程序,因此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平时要定期搞好清洁卫生,投喂驱虫药物,有条件测定孔雀体内抗体后再进行免疫工作。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蓝孔雀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允许用于药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养殖。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