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彩鹧鸪
无危别名:Swainson's Francolin,Pternistis swainsonii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具有独特的猩红色的喉咙,裸露的面部皮肤红色
详细介绍
斯氏彩鹧鸪(学名:Pternistis swainsonii)外文名Swainson's Francolin,有2个亚种。
斯氏彩鹧鸪通常单独活动。以植物的鳞茎和球茎、种子、浆果和嫩枝条为食,也吃一些蜘蛛和昆虫,包括蝗虫、蜱虫、甲虫、白蚁、蚂蚁等。在遇到危险时更喜欢跑步逃避危险,而不是采取飞行方式。繁殖期通常与降雨有关,在南非是12-5月。一般在冬季降雨较晚或干燥夏季初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栖息于稀树草原和丛林,离水不远、更喜欢在粮田,高粱和水附近的密集的草原生活。
习性形态
斯氏彩鹧鸪体长33-38厘米;雄性体重400-875克,雌性体重340-750克。雌雄同色,相差不大。具有独特的猩红色的喉咙,裸露的面部皮肤红色。羽色较暗淡,体羽一般由棕色、褐色、黑白相杂组成。喉部羽毛呈黑白相间的放射状细纵纹。嘴粗短而强,下嘴尖向下弯曲,非常适合挖草丛和根球的基部。上颌和双腿黑色,可以与红喉彩鹧鸪和其他裸露喉咙的彩鹧鸪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