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褐鹃鸠
二级别名:Macropygia phasianella,褐鹃鸠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详细介绍
栗褐鹃鸠(学名:Macropygia phasianella)通常成群活动。行动从容,遇到危险时总要停留片刻才起飞。叫声低沉。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
栗褐鹃鸠的繁殖期为4一7月。常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中树上枝杈间或灌丛与竹丛间。巢主要由细枝和苔藓等构成。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淡皮黄色,大小为29×21毫米。
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 红色名录: LC(2014)。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海岸,从约克角到维多利亚东部。
国内分布:台湾。
为留鸟,广布并常见于东南亚的亚高山森林。中国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林缘和山脚平原,在森林中栖息觅食,也常常群起掠食附近稻田。
习性形态
头部、颈侧和后颈为肉桂赤褐色或栗褐色,微杂黑色的细纹,额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较淡,头顶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红色的光泽。背部、翅膀和尾羽为暗栗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尾羽甚长,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两对尾羽的基部为锈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下体为锈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细纹。颏部、喉部较淡而无斑。两胁和腹部较暗。
虹膜蓝色,嘴褐色,基部红色,脚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2千克,体长300-400毫米,嘴峰18-20毫米,翅191-210毫米,尾160-20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