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山斑鸠

2023-02-11 15:12:20 230

山斑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山斑鸠雌雄相似。前额和头顶前部蓝灰色,头顶后部至后颈转为沾栗的棕灰色,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形成显著黑灰色颈斑。上背褐色,各羽缘以红褐色;下背和腰蓝灰色,尾上覆羽和尾同为褐色,具蓝灰色羽端,愈向外侧蓝灰色羽端愈宽阔。最外侧尾羽外翈灰白色。肩和内侧飞羽黑褐色,具红褐色羽缘;外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板灰色,羽端较淡;飞羽黑褐色,羽缘较淡。下体为葡萄酒红褐色,颏、喉棕色沾染粉红色,胸沾灰,腹淡灰色,两胁、腑羽及尾下覆羽蓝灰色。虹膜金黄色或橙色,嘴铅蓝色,脚洋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75-323克,♀192-280克;体长♂300-359毫米,♀260-340毫米;嘴峰♂16-20毫米,♀16-19毫米;翅♂187-205毫米,♀180-203毫米;尾♂124-145毫米,♀114-148毫米;跗蹠♂20-29毫米,♀20-26毫米。 [2] (注:♂雄性;♀雌性)

山斑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世界分布: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旅鸟:奥地利、加拿大、丹麦、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科威特、马尔代夫、挪威、葡萄牙、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瑞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
原产地不确定:阿曼。
中国分布:分布北自黑龙江、南至海南岛、香港和台湾、西至新疆、西藏、遍及全国各地。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和山地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果园和农田耕地以及宅旁竹林和树上。

山斑鸠的详细介绍

山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orientalis,外文名Oriental Turtle-dove,有6个亚种。

11369c5fea09dda73b8a94ec4aa4c11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山斑鸠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成对栖息于树上,或成对一起飞行和觅食。如伤其雌鸟,雄鸟惊飞后数度飞回原处上空盘旋鸣叫。在地面活动时十分活跃,常小步迅速前进,边走边觅食,头前后摆动。飞翔时两翅鼓动频繁,直而迅速。有时亦滑翔,特别是从树上往地面飞行时。鸣声低沉,其声似‘ku-ku-ku’反复重复多次。

山斑鸠主要吃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草子、嫩叶、幼芽,也吃农作物,如稻谷、玉米、高粱、小米、黄豆、绿豆、油菜子、幼小螺蛳等,有时也吃鳞翅目幼虫、甲虫等昆虫。觅食多在林下地上、林缘和农田耕地。冬天,乌鸫吃食樟树籽后吐出的樟树籽硬核成为山斑鸠的重要食物来源。

7b965fbb5a61b862f9d8e328b0dabf65_九雷图片转换器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山斑鸠的繁殖时间在4-7月。一般年产2窝,通常在迁来时多已成对。营巢于森林中树上,也在宅旁竹林、孤树或灌木丛中营巢。通常置巢于靠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多在1.5-8米。巢甚简陋,主要由枯的细树枝交错堆集而成,呈盘状,结构甚为松散,从下面可看到巢中的卵或雏鸟。巢的大小为外径14-18厘米×16-20厘米,内径8-10厘米×8-11厘米,高4-8厘米,深3-5厘米。巢内无内垫,或仅垫有少许树叶、苔藓和羽毛。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8-37毫米×21-27毫米,重7-12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卵期间甚为恋巢,有时人在巢下走动或停留亦不离巢飞走,孵卵期18-19天。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雏鸟裸露无羽,身上仅有稀疏几根黄色毛状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口中取食亲鸟从嗦囊中吐出的半消化乳状食物‘鸽乳’。经过18-20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飞翔。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