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白颊山鹧鸪

2022-09-08 13:08:58 208
白颊山鹧鸪

中文名:白颊山鹧鸪

别名:Arborophila atrogularis

纲目:陆禽

科属:鸡形目 雉科 山鹧鸪属

体长:24-28厘米

体重:220g

寿命:5-7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颊和耳羽乳白色

白颊山鹧鸪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白颊山鹧鸪额灰色,头顶橄榄褐色,枕和后颈棕色;眼先和眉纹黑色,彼此连结形成1条长的黑色纵带,往后延伸至颈侧,眼下亦有一条黑带,自眼先开始沿眼下到颈侧与眉纹相遇;紧接眉纹后上方有一条宽带,前端稍窄为黄白色,往后变宽为草黄色而具黑斑;颊和耳羽乳白色,彼此连结形成一条宽的白色纵带;背至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密缀有规整的黑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窄而不明显,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具较粗的黑色横斑,羽端微沾栗色;初级飞羽一与覆羽暗褐色,羽端略沾淡栗色;次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缀有栗色,并具宽阔的黑色羽缘;三级飞羽橄榄褐色,具黑色粗斑和栗色端斑。颏、喉和前颈黑色,前颈基部白色;胸灰色,上胸具放射状黑色滴状斑,下胸灰色,到腹中央和肛周逐渐变为灰白色至白色;两胁灰色,缀有橄榄褐色,并具白色羽干纹,其末端扩大成点滴状。尾下覆羽棕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棕褐色或白色端斑。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暗褐色或黑色;眼周和喉部裸露皮肤粉红色,繁殖季节变为鲜红色或深红色;脚暗橙色,繁殖季节变为鲜橙红色或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220克;体长♂275毫米,♀245毫米;嘴峰15-20毫米;翅♂135-147毫米,♀ 126-130毫米;尾56-65毫米;跗蹠36.5-44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颊山鹧鸪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地区。
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喜欢在稀疏而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中生活。

白颊山鹧鸪的详细介绍

白颊山鹧鸪外文名White-cheeked Partridge,无亚种。

1662614076678609.jpeg

白颊山鹧鸪常成群活动,群多由5-8只或10余只组成。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一般很少起飞。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芽、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白颊山鹧鸪的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常绿阔叶林、竹林及林缘灌丛中。巢多置于地上凹坑内,内垫有干草叶和树叶,四周有灌丛或高草覆盖,隐蔽较好。每窝产卵3-5枚,偶尔有多至7枚的,卵的大小为32.4-42.4毫米×26.2-31.8毫米,平均37.6毫米×28.4毫米。雌鸟孵卵,孵卵期间雌鸟甚为恋巢,有时人走到快近巢前也不飞。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

白颊山鹧鸪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由于栖息地的丧失以及狩猎,种群规模呈下降趋势。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91项)。

白颊山鹧鸪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