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鹧鸪外文名Hainan Partridge,无亚种。
海南山鹧鸪常成对或结成4-5只的小群,在沟底、坡脚或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夜晚在树上栖息。性情机警,受惊后四散奔逃,并发出急切的叫声,然后静伏不动或飞不多远又落下,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一边刨食一边发出“沙沙”的声响,刨食过后,会在地面留下形状大小较为规则坑。
海南山鹧鸪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天敌是青鼬与猛禽。
12月-1月,海南山鹧鸪每日早晚鸣叫,早上持续约10分钟,日落鸣叫较短,约5分钟。2月鸣叫开始增多。且较不规律。3月-6月初。很少鸣叫。偶尔早晚叫约1分钟。6月初-7月初,叫声稍有增多,每天早晚约持续2分钟。叫声主要包括:zhe-gu, gu-a,jia-jia,gu-a雄鸟的叫声:nu-gu-li -dia-dia,约每半分钟叫一次,声音非常响亮、壮观,给人以一种震撼,几公里之外都可听见,可称得上鸟中声音之王。
不同对的海南山鹧鸪之间活动区偶尔有接壤,但无重叠迹象,繁殖期鸣叫增多可能是为了宣示领域。
海南山鹧鸪在繁殖季节雄鸟高声占区鸣叫,此起彼伏,但彼此又互不干涉和侵犯。繁殖期为4-6月,营巢在林下地面上,每窝产2枚卵,卵为纯白色,没有斑点,大小为33.4-34.7×25.5-26.2毫米,卵重11.6-13克。
2001年12月30日海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的鸟类专家经论证,他们在向省林业局递交的专题报告中,建议“海南山鹧鸪”为海南省“省鸟”。
海南山鹧鸪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原始森林面积不断缩减,以及乱捕滥猎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严重威胁。
海南霸王岭自然保护区。2006年12月-2007年1月,专家采用距离取样法在原生林中遇见海南山鹧鸪个体33只,种群密度为9.3只/平方公里;次生林中遇见16只,种群密度为5.9只/平方公里。所有调查在人工林中都没有遇见海南山鹧鸪,也未记录到其呜叫个体。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采用距离取样法(distance sampling)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每群的个体数在原生林为2.43±1.36只/群、次生林为1.81±0.59只/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5.7只/ 平方公里,15.8只/平方公里和0;根据成群数为单位来计算,其密度分别为6.5群/ 平方公里,8.7群/ 平方公里和0。
另外,三亚河鸟类自然保护区、海南保梅岭省级自然保护区、邦溪坡鹿自然保护区、坝王岭自然保护区、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海南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有海南山鹧鸪的分布。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