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镰翅鸡

2022-09-08 16:18:20 347
镰翅鸡

中文名:镰翅鸡

别名:西伯利亚松鸡

纲目:陆禽

科属:鸡形目 松鸡科 镰翅鸡属

体长:37-41厘米

体重:600-700g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松鸡科中最为稀有的濒危物种

镰翅鸡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镰翅鸡是中等体型的松鸡,黑色喉块的外缘白色。上体橄榄褐色而带黑斑;腹白而具黑斑。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黑色带较宽的白色羽尖。红色的眉瘤凸显。与体型较小的榛鸡的区别在于胸部及上背近黑色,羽冠短,及特征性的狭尖形初级飞羽。
镰翅鸡的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差不多,只是雌鸟羽色稍淡。头顶到后颈为灰橄榄色或沙黄色,具窄的黑色斑纹;眼的后面有一个白纹;其余全身的体羽都是黑褐色,杂以灰色和沙黄色虫蠹状斑,下胸部和腹部为黑白交替的横斑;翅膀短圆,最特殊的是翅膀上的初级飞羽硬窄而尖,呈镰刀状;尾羽有16枚,中央尾羽褐色,其他尾羽黑色,上面有宽阔的白色羽端。眼睛内的虹膜为黄褐色,眼的上缘有一个鲜红色的裸露的皮肤;嘴为黑色;腿上被有羽毛,脚和趾为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00-700克;体长370-410毫米;嘴峰9.5-12毫米;翅175-200毫米;尾100-135毫米;跗蹠32-38毫米。(注:♂雄性;♀雌性)

镰翅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仅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以东到鄂霍次克海岸、乌苏里江和萨哈林岛等地。在中国境内则仅分布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十分罕见。
镰翅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主要栖息在越桔、云莓、矮石松、悬钩子、醋栗等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落叶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中,特别是林中空地、火烧迹地、田野、草地、沼泽、灌丛等相交替的低山地区,栖息的海拔高度范围一般在700-1600米。

镰翅鸡的详细介绍

镰翅鸡外文名Siberian Grouse,无亚种。

301901206e071edf925cbbd5b77af8d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镰翅鸡秋、冬季节没有明显的迁徙行为,只是栖息的海拔高度略有下降。繁殖期多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结成3-10只的小群,最大时有10余只。

镰翅鸡冬季的食物主要是云杉、冷杉、落叶松等针叶植物的嫩枝、嫩芽、种子等。其他季节除针叶树外,还以越桔、岩高兰、悬钩子、绵毛果苔、醋栗、草莓等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枝芽、花蕾、草籽和浆果等。它们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甲虫、蜗牛和蚂蚁。

镰翅鸡的繁殖期是5-7月,4月下旬就开始出现发情和求偶行为。它在求偶、繁殖和育雏等方面,都与其它松鸡科鸟类很相似。发情的雄鸟先停歇在树上,带着它的膨松羽毛、肿胀的眼上部鲜红色裸皮和类似松鸡求偶炫耀的严肃姿态,尾羽呈扇状竖起,并伸直头和颈,且伸得很低,除了尾羽上举或呈扇状而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外,整个森林显得十分的寂静。然后雄鸟飞落到了地面上,一边整理羽毛,一边发出颤动而拖长的类似“呜—呜—呵—呵”的叫声和类似松鸡的“咔嚓,咔嚓”的声音。声音十分响亮,能传到几百米远。它们也有时站在大树桩上,伸展翅膀,进行有力的拍打后,跳起1米多高并发出宏亮的尖叫声。这样反复进行,持续时间达数小时。交尾之后,雌鸟便开始筑巢产卵。

镰翅鸡筑巢的生境一般在向阳的山坡上的越桔等灌丛中,常在倒木下或树根旁的地面上。巢很简陋,在地面凹处用松枝和越桔等灌木的小枯枝搭成,内有树叶、羽毛等物铺垫。镰翅鸡每窝产6-10个卵。卵的颜色为淡褐色,具橄榄色或褐色小斑点,大小为43-48×31-32毫米。孵化由雌鸟承担,孵化期至今尚不知晓,只是6-8月可以见到雌鸟带着一窝雏鸟在山林中活动。

镰翅鸡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中国,都非常罕见,成为松鸡科中最为稀有的濒危物种。20世纪60年代时,在俄罗斯境内发现过零星的个体,密度仅有每公顷0.0025只。分布区域狭小,特别是栖息地内的松林和云杉林被大量砍伐是影响它们生存的主要原因。可喜的是,由德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发现了一个密度较高的群体。镰翅鸡在中国仅曾经报道过在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黑龙江下游有分布,但近几十年中尚没有任何关于它们的野外报道,中国各研究机构、博物馆中也没有它的标本收藏,所以它在中国是否还有野外种群存在,尚待进一步考察。

中国内镰翅鸡估计少于100个繁殖对。2001年09月05日,新华社援引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研究结论,正式宣布:野生动物镰翅鸡已在中国境内灭绝。

全球镰翅鸡种群数量未知,但在活动区域内常见,种群处于下降趋势。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旅游影响、道路发展,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