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绿尾虹雉
别名: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Lophophorus lhuysii,Chinese Monal,Chinese Impeyan
纲目:陆禽
体长:74-81厘米
体重:1.65-3.25kg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一级
绿尾虹雉外文名Chinese Monal ,无亚种。
绿尾虹雉是日行性动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和浆果等为食。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该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 老鹰的嘴,称为“鹰鸡”。觅食地多在林缘灌丛草甸地带,常顺着山坡由下而上、边走边觅食,食物种类主要为草玉梅、驴蹄草、报春花、羊芽草、针芽草、锦鸡儿、野葱、苔草等。
绿尾虹雉在春夏季喜欢鸣叫。 雄鸟常在破晓时站在靠近山顶的突出岩石上鸣叫,叫声雅致、婉转、连绵不断、富于变化,重复发出“guli…”声。雌鸟有时发出同样叫声。雄鸟炫耀时发出“guo-guo-guo”的短叫声,受惊吓时发出低声的“geee”叫声,冬季偶尔发出单调的“a…awu, a…awu”声。雌鸟也能发出多种鸣叫声,在浓雾弥漫的群山间传得很远。
绿尾虹雉的繁殖期为4-6月。有的雄鸟1月份就开始发情,但大多数在4-5月才发情。这时的雄鸟可以表演一种特殊的求偶飞行,它从陡崖上呈滑翔式俯冲直下,尾羽散开,先是盘旋,然后又俯冲,并伴随着尖厉的叫声。营巢于林下植被较为稀疏的森林中,巢多置于有岩石,灌木或树隐蔽下的地上或大树洞中。巢较简陋,通常在落叶层上稍呈凹坑处。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棕黄色或黄褐色,布有紫色或褐色斑点。孵化期28天。
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的鸟类之一;北京动物园1958年首次饲养展出绿尾虹雉,1980年繁殖成功。北京野生动物园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繁殖育种群,总数达13只。据北京动物园的研究,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绿尾虹雉在每年的4-5月间产卵繁殖,每巢产卵3-5枚,卵呈暗棕黄色,被大小不一的紫色斑点。
绿尾虹雉也是极为稀少的种类,为中国特有物种。在四川的局部地区尚有一定数量,密度在每公顷0.01-0.1只之间,而其分布的边缘地区数量更少,甘肃境内不超过200只,西藏境内则不足100只。1983年在四川省宝兴县夹金山统计,样方大小为50平方千米,有32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1.08;成幼比例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1984年在北川县和茂汶县交界的茶坪山统计,样方为45平方千米,有30雄鸟、34雌鸟、12只幼鸟,雄雌比例1.25:1;成幼比例4.5:1;密度1.32只/平方千米。据调查,宝兴地区绿尾虹雉的数量自20世纪80年代大约减少了一半左右。牦牛放牧区正在不断扩大,使绿尾虹雉的栖息地越来越小。
绿尾虹雉的濒危因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是对绿尾虹雉最大的威胁,绿尾虹雉适宜的栖息地是高海拔的草甸和灌丛,这些生境生态承载力差,当地山民的放牧和采药等活动对它们的栖息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由于该物种体形较大是当地山民的食物来源之一,因而受到捕猎的威胁。
2019年7月3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绿尾虹雉经抢救性保护繁育成活了12只,2019年共成活7只,2017年全世界圈养种群仅剩11只个体。2019年孵化个体数和孵化率相比去年分别提高了40%和15%,孵化技术更加稳定和成熟,为该种群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年4月,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物多样性监测人员在整理安放在海拔4300米处的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了绿尾虹雉。2022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松潘管理总站工作人员在对松潘片区安装的红外相机进行整理时,发现架设在白羊哇口的同一地点同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和林麝。2022年6月17日,位于四川省西昌市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小渔村的西昌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开馆。开馆仪式上,宣读了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绿尾虹雉列为西昌市市鸟的公告。
列入《华盛顿公约》濒危等级: 附录Ⅰ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生效年代:1989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1996年)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