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鸟类>>陆禽

白马鸡

2022-09-17 20:23:45 221
白马鸡

中文名:白马鸡

别名:雪雉

纲目:陆禽

科属:鸡形目 雉科 马鸡属

体长:80-102厘米

体重:1.25-3kg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

白马鸡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白马鸡雄鸟头顶密被以黑色绒羽状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成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上下体羽几纯白色,羽端分散呈发丝状。背微沾灰色;颏、喉沾棕,较长的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稍沾暗灰色,初级覆羽内翈暗褐色;外翈暗灰褐色而具白色羽缘,次级飞羽黑褐色而具紫色光彩;初级飞羽和小翼羽暗褐褐色;尾特长,辉绿蓝色,基部灰色,末端具带金属光泽的暗绿和蓝紫色;中央一、二对尾羽大部羽枝分散下垂。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型稍小,羽色较暗淡。 虹膜橙黄色,脸部裸出,呈鲜红色,具疣状小突;嘴粉红色;脚,趾红色,爪角色。雄鸟具距。
大小量度:体重♂2220-3000克,♀1250-1783克;体长♂835-998毫米,♀803-1022毫米;嘴峰♂37-40毫米,♀34-36毫米;翅♂312-324毫米,♀280-305毫米;尾♂490-525毫米,♀ 400-495毫米;跗蹠♂94-97毫米,♀84-93毫米。(注:♂雄性;♀雌性)

白马鸡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白马鸡是中国特产,分布于四川、西藏东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带。白马鸡共分化为4个亚种,昌都亚种分布在四川西部的德格,青海南部的玉树、杂多、囊谦和西藏东部的嘉黎、比如、索县、昌都、类乌齐、丁青等地;玉树亚种仅分布于青海南部的玉树;丽江亚种分布在四川南部的木里,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中甸、德钦等地;指名亚种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的班玛、达日,甘肃南部的玛曲,西藏东北部的芒康、贡觉、左贡、江达、察雅和四川西部和北部的23个县境内。
白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这里的主要树种有红杉、岷江冷杉、云杉、高山栎、油松和高山松;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高山灌丛和草甸是白马鸡垂直分布的上限。

白马鸡的详细介绍

白马鸡外文名White Eared-pheasant,共分化为4个亚种,昌都亚种是真正的白马鸡,除头顶为绒黑色,尾羽末端辉绿蓝色外,全身羽毛几乎全是雪白的颜色;玉树亚种则全身体羽都呈深浅不等的灰色;丽江亚种体羽大部分是白色,只是翅膀端部淡灰褐色;指名亚种与丽江亚种近似,只是背部也略沾灰色,翅上灰褐色更暗一些。

ee18425e6bd4af577fd055c5ff7f7645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白马鸡是留鸟。喜欢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白天活动,通常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常在早晨和傍晚鸣叫,鸣声洪亮而短促,好像“咯……咯……咯……”的声音,很远都能听到。

冬季如果没有干扰,马鸡群总是栖宿在固定的夜栖地。个体强壮的“哨鸡”栖宿于冷杉树最高处。当东方微微现出一缕曙光,“哨鸡”会发出响亮的叫声,紧接着一呼百应,群栖在树上的众马鸡开始了雄壮有力的“大合唱”。马鸡叫声响亮、高亢,像豪放粗犷的陕西秦腔和河北梆子,掷地有声,声传数里。马鸡雄壮的“合唱”迎来了东方火红的朝霞。迎着灿烂的阳光,“领唱”的哨鸡一级级盘旋着跳下树枝,昂然走在最前面,直向日间的觅食地前进。众马鸡相跟在后,一只紧跟一只,排成一列纵队鱼贯而行,地面的枯叶被踩得“哗哗”作响。哨鸡一边走一边警惕地环顾张望,众马鸡一边走一边啄食两旁的草叶。天长日久,马鸡夜宿地与觅食地之间踩踏出一条窄窄的路,称为“马鸡路”。中午阳光灿烂时,众马鸡开始进行暖暖的日光浴和沙浴,如果没有干扰,宁静安详的沙浴可以持续2个多小时。如果出现敌情,哨鸡立刻发出警报,众马鸡立刻四散。如果是天空出现盘旋的猛禽,马鸡们俯下身子与地面的草木融为一体;如果是地面出现追杀的动物,马鸡们拔腿向山脊奔跑,迫不得已时,由高处向山谷滑翔。敌情解除之后,哨鸡站在林子的空旷地高声呼唤半个小时,众马鸡就能集结成群。

午休之后,阳光渐渐暗淡,气温不断下降。下午3点以后,依旧由哨鸡打前阵反方向由觅食地向夜宿地行进。队伍行进的速度与目的地远近有关,无论路程长短,马鸡群都必须在夜幕笼罩之前到达夜栖地。如果路程短,众马鸡走走停停,边走边寻觅食物;如若远,哨鸡快步走在最前,众马鸡目不斜视紧紧跟上。在夜栖地上树歇息之前,在哨鸡的带领下,群鸡开始晚“合唱”,一边高唱,一边找到自己的栖宿位置。众马鸡上树安顿下来以后,顿时鸦雀无声,直至破晓。


白马鸡善奔走,飞行速度慢,通常不远飞。受惊时常往山上狂奔,至岭脊处才振翅飞起,滑翔至山谷间。藏马鸡不象蓝马鸡、褐马鸡那样怯懦,有时接近村落也不畏惧。叫声洪亮。在鸣叫时,昂首引颈,嘴几乎直向上方,尾也往上翘,姿态雄俊。马鸡用嘴挖土觅食。

雉类鸟多集群活动,而马鸡的集群尤其壮观庞大,常常是多个家族几十只结群活动于松树和杜鹃灌木林中。在云南西北的白马雪山,秋冬季节时,会有200多只的白马鸡聚集在一起觅食,白花花的一大片,其他的雉类鸟从没有见到如此巨大的群体。马鸡的庞大集群跟众多的雀类小鸟的庞大集群活动不同:它们不是时聚时散,也不是纷乱无首、闻风四散的乌合之众,它们的集群有首领统帅,行动相当规律,有固定的夜宿地和觅食、沙浴场所。

白马鸡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主要植物种类:瑞香狼毒、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四川忍冬、昌都山韭、川滇青冈栎、野苹果、枸子木、菥蓂、野豌豆、峨嵋蔷薇、溚草(Koeleria spp.)、珠芽蓼、假耧斗菜、杜鹃等。此外也吃蕨麻、草叶、草根、云杉花和果、海棠果以及青稞种子和蜘蛛、娱蚣、步行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和雏鸟。 冬季多吃树根和种子,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根、嫩叶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叶蕾、花、果子为食。幼鸟以昆虫为主,随体土增长,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白马鸡的繁殖期5-7月。4月中旬群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和配对,一雌一雄制。营巢于3000-4000米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不注意一般难于发现。巢的大小为外径24-50厘米×22-30厘米,内径34厘米×22厘米,深7-17厘米。巢甚简陋,主要利用地面自然凹坑,内垫以枯枝、干草、苔藓和少量羽毛即成。每窝产卵4-7枚 和15-16枚。在中国四川马尔康对7枚卵的测量为55-59毫米×39-41毫米,平均57.0毫米×40.3毫米,重50-64克,平均57.3克;黄褐色、光滑无斑。在玉树对56枚卵的测量为55-65毫米 ×44-45.4毫米,平均58.4毫米×44.1毫米,重59.3-67.8克,平均63.9克,明显较四川马尔康卵大和重;卵为土黄色和青灰色。这或许由于亚种的不同。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活动和警戒。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随亲鸟离巢活动。

据1983-1988年在四川宝兴的调查,白马鸡种群密度为1.5-2只/平方公里。1985年3-7月在四川马尔康龙尔甲山的调查,种群密度为2只/平方公里,较为常见。但由于对栖息地木材的大量采伐,大片杉木被砍光,使白马鸡丧失了大片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从而导致分布区域的缩小和种群数量的减少。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